金秋十月,吕梁山区的玉米地铺展着丰收的画卷。10月24日,雨后初霁的临县白文镇桐村,泥土的芬芳混着玉米的清香扑面而来。田埂上13台崭新的玉米收割机整齐排列。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吕梁市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正式开赛,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农机手们驾驶“铁牛”穿梭田间,在金黄的玉米穗间展开一场“斤斤计较”的技术较量,打响秋粮丰收“最后一公里”的保卫战。
赛场即战场 坚决扛牢减损增收的政治责任
“注意割台高度!离地25厘米,既不伤根又不漏穗!”上午9时许,桐村的千亩玉米示范田里,临县代表队选手王海锋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收割机。他左手稳握方向盘,右手微调操纵杆,收割机的切割器如精准的手术刀般掠过玉米秸秆,金黄的玉米穗瞬间被卷入脱粒仓,田垄间散落的籽粒寥寥可数。评委们蹲在刚收割过的地块,手持特制筛盘仔细收集散落籽粒,电子秤上的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指标:机收损失率。
“往年机收损失率普遍在3%左右,现在通过技术比武和培训,顶尖机手能控制在1.5%以下。”省农机发展中心工程项目部部长刘学伟拿着记录表介绍,“别小看这1.5个百分点,全市309万亩玉米,算下来就是4.6万吨粮食,够10万人吃一年!”他身旁,高级工程师崔可嘉正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收割机行距,“行距偏差超过5厘米,就可能漏割或多耗燃油,这些都是减损的细节。”
赛场边,来自岚县的选手刘文海紧盯着仪表盘,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这几天下雨,玉米秸秆有点湿,脱粒时容易卡壳。”他一边调整脱粒滚筒转速,一边向记者解释,“转速太低脱不净,太高又会打碎籽粒,得找到‘黄金平衡点’。”话音刚落,收割机驶过一片低洼地,他迅速踩下离合,降低行进速度,“这里地面不平,慢一点能减少颠簸造成的籽粒掉落。”
白文镇桐村村民王建国蹲在刚收割过的田垄旁,捡起几粒散落的玉米籽,心疼地说:“往年这时候,地里掉的玉米粒能铺一层。今年看这些机手操作,掉的比手指头还少!”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我家种了15亩玉米,按往年3%的损失率,一亩地要少收30多斤,15亩就是450斤。现在机手技术好了,这些损失都‘捡’回来了!”
开幕式上,市人社局局长刘智平强调,玉米机收环节的“减损”,减的是颗粒损耗,增的是农民收益,守的是吕梁的“粮袋子”。这场比赛紧扣“实战、实用、实效”,每个环节都瞄准“颗粒归仓”,既是对全市农机手操作水平的集中检验,更是我们推广“精耕细作”农机技术、培育“懂技术、会操作、善减损”新农人的重要抓手。
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小强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掷地有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从‘田里’到‘手里’,这‘最后一公里’走得怎么样,关键看机收,核心在减损!吕梁玉米播种面积309万亩,占全市粮食的六成江山。这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更是我们农机人必须扛牢的责任。”
这场“颗粒归仓”的保卫战,早已在吕梁大地全面铺开。今年入秋以来,连绵秋雨给秋收出了道“加试题”——土壤湿度大,收割机易陷车;玉米秸秆含水量高,脱粒损耗增加。为此,吕梁市农机部门提前备足应急机具,组建28支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机手调整作业参数。“我们给每台收割机都发了‘减损手册’,针对不同土壤湿度、玉米成熟度,标注了割台高度、行进速度、脱粒滚筒转速的最佳组合。”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安全生产科科长刘志军说,“就像今天比赛一样,把‘斤斤计较’的态度落到每个环节,才能让丰收的‘账面数’变成农民口袋里的‘实在数’。”
以赛提能
锻造守护粮食安全的“农机铁军”
“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王海锋驾驶的收割机如离弦之箭驶出起跑线。他双眼紧盯前方玉米行,左手操控方向盘,右手在操纵杆上灵活切换——调整割台高度至28厘米,匹配玉米秸秆高度;将行进速度稳定在4公里/小时,确保切割均匀;脱粒滚筒转速调至1200转/分钟,既脱净籽粒又不打碎穗轴。“每个动作都要精准,就像绣花一样。”赛后,王海锋擦着汗说,“我开了12年收割机,参加过3次比武,每次都能学到新技巧。以前只知道‘能收就行’,现在明白‘收好才叫行’。”
这场大比武,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作风的锤炼。13支代表队、50名机手,经过理论考试、现场操作、减损率测定等多轮较量,最终临县代表队王海锋摘得桂冠,李奋龙、李奋勇获二等奖,岚县刘文海、兴县孟计小、文水李博获三等奖。“获奖不是终点,是新起点。”王海锋捧着奖状说,“回去后我要把技术教给乡亲们,让更多机手都能‘少掉一粒粮,多收百斤米’。”
比武现场,各县(市、区)农机部门负责人正围着获奖机手取经。“我们县山地多,收割机操作难度大,得把王海锋这套‘山地减损法’学回去。”交口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郑凤强说。
刘小强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把比武成果转化为实战能力,开展‘千名机手大培训’,组建‘党员先锋队’‘技术能手服务队’,把减损要求落实到每块田、每个环节,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为粮食安全筑牢‘吕梁防线’。”
夕阳西下,桐村的玉米地里,最后一台收割机完成作业。粮仓打开,金黄的玉米粒倾泻而出,在余晖下闪着耀眼的光。远处,运输玉米的卡车排起长队,车斗里的玉米粒堆成小山,农民们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这场“颗粒归仓”的保卫战,正让吕梁的丰收画卷,从“田里”到“手里”,变得更实、更美、更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