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议事桌前凝共识 田埂之上见行动

□ 本报记者 高茜 王华燕

10月27日,柳林县高家沟乡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大屏幕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相关报道正播至关键节点,当“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字眼清晰呈现时,台下笔尖划过笔记本的沙沙声愈发清亮。

这场集中收听收看,如同架起一座直通民心的桥梁,让顶层设计的“大蓝图”稳稳落在了基层的“议事桌”上,更刻进了干部群众的心里。

“这是为我们基层工作者量身定制的‘任务书’!”收看刚结束,到村工作大学生康吉飞便捧着笔记本凑到同事身边,扉页上“乡村振兴”“特色农业”“科技赋能”等关键词被密密麻麻圈注,墨迹透着滚烫的热忱。

他指尖轻点纸面,眼中闪烁着难掩的光芒:“收听收看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相关报道,我内心深受鼓舞,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这位扎根乡村的年轻人已经盘算起了下一步计划:“作为新时代投身农村建设的青年,我将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扎根基层的实际行动,立足我们村的特色农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当好政策宣传员和技术服务员,带领乡亲们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党委书记王政站在会议室窗边,目光掠过黄河畔的古民居,紧锁多日的眉头渐渐舒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法论’,核心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做好‘结合文章’。”他转身对围拢过来的干部们说道,语气笃定而有力。谈及乡里的发展瓶颈,他直言不讳:“长期以来,单一产业难撑‘振兴腰杆’,零散资源形不成发展合力。”而全会的部署,恰好给出了破局的“金钥匙”。

“我们要把全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建设和美乡村’的部署,转化为‘要素融合赋能、产村文景共生’的发展路径。”他抬手比划着,像在串联一幅实景图。下一步,乡里要让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一时火”,更能实现“一直兴”,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书写全会精神的基层答卷。

正午的阳光穿透窗棂洒满会场,金色的光斑里,讨论声愈发热烈。康吉飞已经拨通农技员电话,约定下午深入田间商量提质技术;几位干部围在地图前,细心标注旅游步道规划;还有人拿着政策文件,琢磨着如何把“农业现代化”“要素融合”等专业表述,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实在理”……

从屏幕里的会议部署到笔尖下的实践规划,从干部们的热烈研讨到即将启程的田间行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正顺着这些滚烫的话语、扎实的脚步,浸润着高家沟乡的每一寸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