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西都京畿之地蔺邑

——中阳故城福寿镇(十五)

□ 杨富平

在赵国西都福寿镇西北六十里的京畿之地,有个两千年前的文明古县,名曰蔺,它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赵国大臣蔺相如的故里,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封赐给韩氏爵位的城邑。

一、证明“蔺邑”最早的是实物“蔺币”。

经过多方搜索查找史料,迄今为止现有关于记载蔺邑最早的实物资料,就是在山西省博物院内馆藏的战国时期的九种“蔺”布币,即刀币、尖足布、方足布、平首布、圆足布大、中、小三种,此外还有环钱和蔺半钱币。其中展厅中可以直接看到有尖足布币和方足布币两种。

《尖足布币文注释表》曰:“尖足布,是平首布的一种,有大小两样,由于它两足尖尖,所以称为尖足布,是战国时期的赵国铸币。蔺,山西离石县西。”

《赵国方足布币文注释表》曰:“方足布,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方肩、方裆、方足的小型布币,称为方足布。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流通区域最广、品类丰富,也是至今存世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的金属铸币。币文主要是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城邑的名称。蔺,山西离石县西。”

按:由上可知,“蔺”为战国时期的城邑名称,当初称为“蔺邑”。在山西离石县西。

二、记载“蔺邑”最多的史书是《史记》。

在《史记》中“蔺”因战事记载颇多,如:《史记卷43赵世家》曰:“赵成侯三年(前372年),太戊午公式相。伐公式,取公式邑七十三。魏公式我公式。《正公式地理志》云:公式西河郡也。”

“二十四年(前350年),魏公式我邯公式,公式魏盟漳水上。秦攻我公式。”

“公式侯二十二年,公式相秦公式。公式疵公式秦公式, 公式,秦公式疵河西,取我公式、公式石。”

“武公式王十九年(前307年)春正月,大朝信公式。召肥公式天下,五日而公式。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公式,西至河,登公式之上。召公式曰:我先王因世之公式,以公式南藩之地,公式阻漳、滏之公式,立公式城,又取公式、郭狼公式,林人於荏,而功未遂”。

《史公式卷44魏世家》曰:魏武侯“十三年(前373年),秦献公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正义》曰:在石州,赵之西北。属赵,故云赵北蔺也。”

按:蔺,“在石州,赵之西北,”犹云:蔺,“在石州,赵国西都之西北”的京畿之地。可见,其“蔺邑”的方位非常明确,就是在今孟门附近无疑。

三、蔺邑的起源。

蔺是始于赵国在西都京畿划给韩厥后人的封地。第一、蔺氏对封邑的认可。《蔺氏族谱》曰:“蔺源出: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晋献公的少子成师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他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得到蔺,即今山西柳林县北作为封邑,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姓。”按:《蔺氏族谱》是蔺氏对自己家族历史的真实记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充分证明了蔺姓是始得于封地蔺邑,是以封邑名“蔺”为姓的事实。

第二、封邑的原因。《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於宫中。夫人置公式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公式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公式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公式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公式,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公式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公式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公式。诸将以为赵氏孤公式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後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後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公式,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 公式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後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於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公式,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今君有命,群臣之原也。”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後。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原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集解》:新序曰:“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友厚士矣。婴之自杀下报,亦过矣。”《正义》: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矣。

由上可知,1、赵氏孤儿,即赵武,确系幸存者。2、感恩封邑的真正原因,就是由于公孙杵臼、程婴、韩厥三人为护赵武确实功高盖世。公孙杵臼携小孩以死换得赵武活命;程婴讲信义功成身死;韩厥对赵氏之好坚持始终如一,在屠岸贾面前能够爱憎分明,在晋景公面前能够力争,并亲自操作拨乱反正“复与赵武田邑如故”。3、赵氏确有感恩之举。从“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一语中的“祭邑”二字可以看出。“祭”,就是对程婴、公孙杵臼,于河东赵氏祠先人别舒一座祭祀;“邑”,就是给韩厥后人割京畿之地封以蔺邑。只不过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将后来之封赐与前者祭祀概而言之,并书于此。

第三、封邑的时间。拜相封侯是官居极品的一国君主方可办的事情。根据《史记卷43赵世家》中“敬侯元年(前386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烈侯元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六年(公元前403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的记载说明,在公元前403年赵烈侯正式定都称帝立为国君后,才追尊献子(赵烈侯父)为献侯,才有了封赐侯爵的资格和权力。可见赵烈侯始封韩厥后人为蔺侯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3年定都称帝之后,追尊其父为献侯之时,或延迟至次年。从此,受封韩氏遂以封邑为姓,称蔺姓。所以,蔺邑是继西都之后为感恩韩厥而封给其后人在西都京畿的侯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