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期《咬定青山不放松》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通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报告中运用的古代典籍,如“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位卑未敢忘忧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典故,从“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怎样坚持理想信念”这三个问题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的生动案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激励大家树崇高理想信念,抱满腔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咬定青山不放松
引用: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所讲。
典出: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格言联璧》
经典释义:
这句格言出自清朝学者金缨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格言联璧》,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引用这句格言呢?其实他主要在讲立志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做志存高远,志向到底能够远到什么程度啊?按照《格言联璧》的说法,叫做“无远勿届”,这是一个成语,我们一般写作“无远弗届”,出自《尚书》。《尚书》原文是这么写的:“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说只有德行可以感动天地,没有哪个地方远到不能够被德行感动。其实不光是德行,志向也有这样的力量。志向到底能够远到什么程度呢?《格言联璧》给了两个具体的意象,一个叫穷山,一个叫距海。那也就是我们说的,山之涯,海之角,我的志向往那个方向走了,哪怕到了山边、到了海边,只要我的志向还要往前走,那么山和海都不能限制我,这是说的远度。
再来看第二句话,讲强度。说“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无坚不入”也是一个成语,我们一般写作“无坚不摧”,就是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够被破坏掉。那么坚固的东西是什么呢?《格言联璧》的作者也给了两个具体的意象,一个叫做锐兵,一个叫做精甲。锐兵是什么?尖锐的兵器;精甲是什么?精良的铠甲。也就是说当你面对的是兵器的时候,志向是什么?志向就是铠甲,你再锐利的武器,你也突破不了我的铠甲;面对铠甲的时候,志向是什么?志向就是兵器,你再厉害的铠甲,我的兵器也一定可以把你刺穿。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样坚固的力量,可以坚固到居然能够抵御志向的力量。
为什么志向具有如此伟大的力量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志向往大里说叫作理想,往小里说叫作目标。一个人有了理想,有了目标,才会有决心,有勇气,才会去做那些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格言联璧》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讲树立远大志向的问题。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建设年代,人都要有理想,有信念,用理想和信念激发出人的斗志,我们的人生才能无远弗届,无坚不入。
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就因为这份理想信念,红军踏过了雪山草地,抗联杀出了白山黑水,我们在茫茫戈壁上建起了航天城,我们把人间天路修到了青藏高原。从百废待兴到河清海晏,也就短短的几十年。
引用:
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1日在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所讲。
典出:
“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起书怀》
经典释义: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句名言,出自于他的一首诗,叫作《病起书怀》。这首诗本身并不特别流行,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句却是当之无愧的诗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受感动。
众所周知,陆游是一个爱国者,他生在宋金对峙之际,一生就渴望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但是,我们也知道,当时的南宋政权并没有勇气和实力去北伐,所以陆游一直请缨,在宋朝的朝廷并不讨好,因此他也一直被贬官。这首《病起书怀》,其实也是一次贬官之后的作品。
既是贬官,又生了一场大病,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感伤呢?一定会感伤的,陆游也很感伤。但是,他感伤的不是个人的前途命运,而是“京华父老望和銮”,或者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那时候陆游还活着,但是他也非常悲愤,九州何时才能一统啊?这个就不是一般的伤春悲秋,而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大关怀。陆游这样忧心忡忡,他是皇帝吗?当然不是。他是宰相吗?他也不是。他就是一个罪臣,是一个无能为力、无权无势的人。但是,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个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叫作顾炎武,说过一句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后来被梁启超精炼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也罢,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罢,正是这种普通人默默无闻的责任与担当,才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
引用:
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所讲。
典出: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典释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当然也是著名的诗人郑板桥的名篇《竹石》,但是,他写的不是真实的竹子和石头,而是写在《竹石图》上。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所以一生有好多很怪的地方。比方说他自己讲,说我一生只画兰、竹、石三样。为什么呢?他说这不是一般的兰、竹、石,这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以及什么呀?以及他这个“千秋不变之人”。他写的也好,画的也好,不仅仅是竹子,更是竹子背后的精神。
什么精神呢?其实最核心的就是顽强而潇洒。顽强在哪里?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上。这个竹子根基好不好啊?根基一点都不好,它不是生活在肥沃的泥土上,它是扎根在裸露破碎的山石之上,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了。但是,它紧紧地咬住青山,绝不松口,一定要在这山石上生存下去,挺立起来,这是何等的坚韧而顽强啊!
第二个特点,潇洒。潇洒在哪里呢?在“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任”字上。生活在山石上的竹子是没有人精心呵护的,风来了,它得挺着。雨来了,它还得挺着。可是正因为风里雨里,千磨万击,它就养成了一种笑傲江湖的气性了,也有了笑傲江湖的资本了。怎么样笑傲江湖啊?那就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你怎样八方风雨,我自然挺立不动,这就是潇洒呀!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气派,独立而坚强!
在新时代,我们共产党人、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够经受住重重的考验和磨难,我们能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我们应该怎样去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我们的信念从理论中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彷徨中的中国人发现,原来我们不能靠帝王将相,我们不能靠军阀财团,只有人民才是最可以依靠的力量。正像大家所知道的一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早就在马克思的《神圣家族》中萌芽的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第二,信念又是从实践中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们站了起来,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富了起来,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的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版稿件均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