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关 注

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十二)

本期以“天下”为主题,通过三个部分:广交朋友、“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分别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第一部分:广交朋友——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释我国广交朋友之理念。通过搭台促进交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第二部分:“一带一路”——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阐释我国“一带一路”之初衷。“一带一路”旨在为世界其他国家分享中国机会,使得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起发展,共享繁荣。

第三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我国世界大同之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东方智慧,是中国古代天下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引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孔子说的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朋友到来的愉悦之情。我们邀请中外朋友相聚一堂,就是要感谢大家为中外友好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回顾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峥嵘历程,畅谈长期合作结下的深情厚谊。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时所讲。

典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经典释义:

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这一段话当中的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实际上就是人群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说,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从各个方向、从各个地方会聚到自己的身旁,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吗?所以我们说,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做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做起事情来那才是幸福的,做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

孔子他的弟子据说有三千之众,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年龄差异也都比较大。年龄最大的弟子,可能是年龄最小的弟子父亲一辈的人。那么这么多的学生,情况很多元,类型也不一样,孔子采取的方法是有教无类。通过有教无类的方法,通过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气魄,孔子把他们聚拢在自己的杏坛周围,形成了当时教育的一种盛况,也为当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所以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既是一种对朋友的呼唤,一种对朋友的欢迎,也更是孔子在当时召唤人才的一种气派。

孔子不仅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且他对具体交什么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他认为,交朋友要多交益友,少交损友,要多交那些对自己真诚相待的人,要多交那些对自己在知识、道德和品格方面有帮助的人,而不是去结交那些走歪门邪道,同时心术不正的人。孔子还认为,交朋友应该以诚相待,要有信用。他的学生子夏就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事实上,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当大家谈到交朋友的时候,使用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是当初孔子和学生们使用的。孔子还主张交朋友要重义轻利,以友辅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君子交朋友,靠的是道义,靠的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小人交朋友,只是以利益来作为衡量,以功利来作为衡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一句孔子的名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待朋友,对待与我们友好的国家,对待与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一种交友的价值观。

那么习近平主席用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摆明中国和世界人民交往的立场和价值观。世界各国的人们来到中国,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交流,我们要敞开我们的大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够真正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也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世界。

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场外交好戏连连,精彩不断: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博鳌亚洲论坛以及2018年6月份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敞开胸怀、广交天下朋友的最好证明。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天下为公行大道

引用: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讲。

典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经典释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两句话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中庸》。是什么意思呢?世间万物都共同在成长,共同在发育,各自成长各自的,虽然在同样一个环境里边,但是,我并不因为我的成长而妨害你;你也并不因为你的成长,而阻碍我的成长。我们要并行不悖。

在《论语》里边有这样一段话,说“礼之用,和为贵”。什么是“礼”呢?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个“礼”指的就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所谓“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大家共同遵守某种规则,共同遵守某种观念,共同维护某种秩序,那么就能够形成一种和谐共赢、和谐共存、和谐共同发展的这样一种局面。这就是我们的先祖总结了治国理政、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规律之后,得出来的一个结论。

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说,“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样一个准则,运用到当代国际关系当中、运用到当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培育当中,这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

引用:

中国古代圣贤孟子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时所讲。

典出: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经典释义: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这两句话有一个背景,在当时,与孟子同一时代,有一个人叫景春,他是所谓“纵横家”的信徒,他跟孟子探讨关于大丈夫的问题。那么在景春看来,当时所谓公孙衍和张仪等人,这些纵横家,他们便是大丈夫。他们只要发怒,天下就动荡;他们只要平静,天下就安宁。那么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孟子认为,这些人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他指出,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这一段对于大丈夫的论述,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的确确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对于那些行光明正大之道的大丈夫的歌颂。

孟子的这个大丈夫的理论、大丈夫的气节,也成为我们现在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我们不搞代理人,我们也不谋求填补某些所谓的“空白”;我们愿意跟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互利共赢;我们愿意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得大家在互利共赢、彼此互信的前提基础上,共建世界美好家园。

习近平主席指出,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当今世界谁都不能够独善其身,哪一个国家也不能够脱离相互交往而独自发展。

我们都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要致富,先修路。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依然贫穷落后,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地滞后,高度地落后,严重地阻碍了沿线国家的发展致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向国际社会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就提出了要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来筹措基础设施资金。从2016年1月,亚投行正式启动之后,在认真地筛选一些重要的投资项目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网络化、成体系地在推进,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也包括了机场、港口,也包括了通信设施,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共同发展致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版稿件均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