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 合

今昔樊家窑

□ 樊启俭

樊家窑是我家的祖传老窑,故名此名。樊家窑设计古朴,三间窑洞坐北朝南,中间那间由一道横墙隔开,形成前后两室。窑洞门前两根木柱支撑着木质穿廊,上面赫然镌刻着四个大字:耕读传家。窑洞顶上还建造一座楼房,虽并不宽敞 ,但看上去果真还有点势派。

闲暇时,我经常登上老窑楼上,向四周观望,只见全村家家房屋低矮陈旧,尽收眼底。自己触景生情,禁不住惊呼:“我家老窑最高了,全村数第一啊!”

父亲曾对我说:“据传老窑地基下埋藏有金银珠宝,但不知道具体在哪个地方。”又说:“老窑位居宝地,又有神灵庇护。”接下来,他就饶有兴趣地讲述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先后两次突袭入院抓捕他,都因有供奉在老窑里的神灵显灵,使他幸免于难。

关于老窑的故事,村里老年人都能讲述出来。在他们争相口传的过程中,又随意增添了许多虚构成分,以至附上了一些传奇色彩,致使老窑身价倍涨。

改革开放前,老窑依然是全村人公认的头等住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乡开始批放宅基地。村民们纷纷向村委会递交了建新房申请书。当时,有许多亲朋好友对我说:“建新房要花几十万块钱哩!你家有这间‘福圪洞’住所,用不着受这份辛苦了!”我听了,心里十分高兴。

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快速而又稳健,刚刚过了两年,我突然发觉再也没有人喝彩老窑了,听得到反倒是一些诸如“老窑退化了”“老窑再不能住人了”之类的语言。邻居家的小孩子也嚷叫着不进老窑里玩,嫌老窑里黑咕隆洞,怪害怕的。使我感到更为奇怪的是,村里一些依然健在的老年人们很少再讲述老窑的故事了,偶尔有人漫不经心地提及,作为听众主体的年轻人们也廖廖无几了,其诱惑力与往日相比较,显然是骤然下降了。有一次,有一个直性子的年轻人毫不掩饰地说:“樊家窑就算是埋着金银藏着珠宝属实,也不值得贪恋。依我看,这老窑地理优势少,样式很陈旧。我今年在村东大路旁盖起四间新式窑洞,比老窑可强多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我专门来到村东和村西两个新建居民住宅区进行实地观看,只见那里家家院落呈正方形格局,坐北朝南,宽敞整洁。大院里新栽植的苹果树、枣树、柿子树都长出了绿叶,“冠汾州”的地方名特产韭菜长势旺盛,香味扑鼻。再走进房间里,又见得窗明几净,摆满各式各样的新式家具,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从此,我萌动了建新房的构想。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村里勤劳致富的道路真可谓有千条万条。我们全家人辛勤劳作,多方经营,包括在6亩承包田里科学种植、外出揽活制做宣传版面,再加上我和我儿子的工资,仅仅8年时间,我家银行存款上升到6位数目,修建新窑的计划付诸实施了。两个月后,一座设计时髦、格局为五间十室的新窑拔地而起了。1992年春天,我们全家人告别了老窑,喜迁新居。

千禧之年来到了,我家的新窑也有8年历史了。在这8年间,家乡广大干部村民改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勤劳致富的步伐更加快速,由此又有许多人家建起更为时髦别致的新居。我站在我家大楼上向四周观望,可以清楚地看到:左邻是油料加工专业户王强家的7间预制平板房,右邻是私营企业工人周润根家的5间现浇平板房,前邻是汾酒厂干部魏福星家的5间正窑、东西厢房配套齐全的新式大院。如要与这些人家相比,我家的新窑位居中游。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家的新窑又有了18年的历史。在这18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家乡广大干部村民的经济收入成倍增加,随之出现了购建新居四个亮点:一是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配合小城镇建设,在村北汾酒大道南端投资新建起两幢六层大楼,可容纳住户120户。二是家家户户安装太阳能,并以高档标准装饰房间屋内。三是有20户人家新建二层小楼。四是为应对儿子结婚女方大多提出居住楼房的条件,又有近百户人家前往汾阳城内选购了百余套楼房。我家也顺应这一潮流,以高标准装饰了新窑,又在城内选购了3套楼房。

我家的樊家窑失宠了,冷落了,但我要继续认真保护它。我还要向全村青少年讲述它的故事,讲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它成为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