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政协副主席杨子龙,交城县政协委员、夏家营镇段村副书记李宝生反映:多年来,我省大多贫困落后地区集中在山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生产经营模式落后,造成生产效益低下、农民脱贫困难。扶持生态农业园发展是农村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扶持农村生态农业园发展则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一剂良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扶贫攻坚的稳步推进,我市农村向城市移民搬迁增多,农村出现大量“空壳村”,造成农村撂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屋)严重,大量资源无法有效利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随着我省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特别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不少民营企业家持币观望,大量社会资本正在寻找出路。
三、大量都市人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到乡村舒缓心情,对绿色消费、生态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
发展生态农业园是实现脱贫摘帽的有力抓手。以交城为例,依托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有利契机,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园”发展,开辟发展了“万亩黄芥花”“薰衣草庄园”“宏禾源生态种植采摘”“翠峰庄园”等一大批生态农业园,促进投资消费需求对接,既使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又大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此建议:一、政府鼓励和引导村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集中规模使用,群众以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参加合作社,付出劳动,挣取工资,凭股分红,获取收益,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不失收入,生活有保障。
二、延伸产业链。交城县以黄芥花和薰衣草为基础,衍生了黄芥花摄影节,开发了黄芥子食用调和油、精油、花茶等商品,大大拉伸了产业链,带动了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重共赢。建议借鉴交城经验,发展多种“生态农业园”。如:依托园周边生态资源,以体验自然、休闲养生、餐饮娱乐为主,吸引都市人“休闲度假型”;利用农业园先进设施和优秀人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的“科技示范型”;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品牌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型”;以及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型”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