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时代风云下的小山村变迁史

——走进交城县关工委崔桢的西庄村记忆

□ 郭晋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

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文水

交城那个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

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

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

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好车马

……

一首民歌《交城山》,真真实实地反映了交城山区人民在旧社会的困苦和辛酸。解放后,交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活大有改善,但因客观条件限制、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等原因,发展速度大打折扣,特别是两壁山部分地区,一无矿藏,二无森林,山穷、地薄、水缺、柴少……真可谓荒僻之地。崔桢的老家洪相乡西岭片西庄村就坐落在这里,全村三十户人家,共一百五十余口人。除后来搬来的一户姓赵、一户姓吕的人家外,全村都姓崔。早在康熙年间,祖辈为了生存和繁衍,一代又一代,爬山又越岭,羊肠小道行,扁担不离肩,勒紧腰带干,面对黄土背朝天,一步一步走到这里,开始繁衍生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中央实现战略转移,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亦吹醒了山庄村民。穷则思变,响应党的号召,村里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务农、务林果、养牛羊、盖新房。西庄村人口虽少,但与邻邦村相比,比较团结,村里长辈中文化人多,文化底蕴较厚,对新事物接受较快。土地联产承包后,乡亲们大干出手,家家干得出色,日子越过越舒坦,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回顾西庄人的四十年历程,可以用“六部曲”概括。

第一部曲:分田地,多打粮。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西庄村乡亲们以种地能手崔占强为榜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刮塄拍梗,四处取土,薄地变肥田。引进新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增产,当地气候和土质特别适宜种土豆,最多的崔占勇家一年产过六万多斤土豆。温饱问题解决了,全村从此迈向了富裕路。

第二部曲:修宽路,畅通行。当地山高坡陡地又远,羊肠小道难行走,每家产几万斤土豆,用扁担运输谈何容易?全村人团结一心,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农忙下地务农,农闲义务修路,入村路接进山路,让汽车进了村,且通往全村各主要农田地段。小三轮、“四不像”车能畅通,从此结束了肩挑背杠的历史。

第三部曲:务果园,增收入。西庄村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学习西沟村先进经验,家家开始务果园,每户大约二、三亩,村委集体购回树苗支持各户栽种。有苹果、梨、桃、李子、柿子、葡萄树苗等。全村从此家家有了果园,阳春三月,花满村坡,金秋之季,五果飘香。

第四部曲:盖新房,换新貌。该村过去居住条件差,石窑土窑土坯房。随着经济发展,道路开通,村民们迫切需求盖新房。从一九八四年开始,批地基盖新房的人家猛增,不到十年光景,全村不到三十家就有二十一家盖起了新房,大都是砖瓦房,共计一百二十一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部曲:重家教,育新人,全力培养大学生。一九八一年西庄村学生初考、中考、高考都取得了突出成绩,震惊了全西岭片十二村,公认西庄是文化村。暑假一天中午,将近半村人端着饭碗在村中心大槐树底下,大家正议论这一喜讯,村支书崔占熙无比兴奋,高声喊话:“大家都听我说,外村都说咱西庄好,这好、那好,其实啥好也不如孩子们考上大学好。以后咱们就是要全力以赴,打一场文化翻身仗,家家培养大学生,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成为国家的栋梁,甚至出国留洋——这要成为全村人奋斗的方向。”从此认准方向,乡亲们团结努力,争相呼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公办教师分配来小山村不安心,村里便选用本村代理教师崔友连、崔翔,坚持十多年,全力服务全村小学孩子们,教学成绩年年都领先。初中、高中娃娃们假期假日回来,家长们一家看一家,严格管教,家教家风的转变对孩子们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四十年来西岭片申家庄原高小、后初中班历届学生中,西庄学生的成绩绝大多数均名列前茅。累年考入高中的学生,高考落榜者极少。据不完全统计,西庄一百五十余口人的小山村,四十年共考出四十一名大学生,其中研究生三名,本科生十二名,专科生二十六名,大学生人数占全村人口27%(这还不包括嫁来的媳妇们)。比较典型的崔忠家,就出了五个大学生:崔忠本科毕业,在省科协(厅级)工作;二妹医专毕业,在县医院(副院长)工作;三妹师专毕业当教师;五妹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女儿出国波兰(研究生)。崔占熙家也出了五个大学生,三妹在北京(大专),五妹本科毕业,在太原十三冶金工业学校任教;空军院校本科毕业的儿子在北京;大女儿本科毕业在县城五中教书;二女儿医大毕业工作在太原儿科医院。崔斌家四个大学生,兄妹三个大学生,儿子又考上本科在上海。崔利斌家四个大学生,姐弟三个专科生,儿子又考上本科。崔占强家儿女都是本科生,女儿教书在交城,儿子工作在深圳……好儿女志在四方,现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深圳、西安等大城市都有了西庄人。小山村真的变成全县第一文化村。

第六部曲:一步到位移县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退耕还林、撤并乡镇,居住城镇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小山村西庄村人与时俱进,目标高远。乡政府规划方案,让西岭片十二村全合并到平川四村。西庄村让合并到安定村,其实后来落实,移到安定村暂居住仅有两家。过去是孩子们都听大人指教,刻苦学习考大学,如今是大人们都听孩子们的意见:一步到位移县城。一是生活条件好了,有利于父母养老;二是便于孩子们外地工作假日回家探亲。所以原来户口在家的西庄人多数现在都移进县城,而且有了较好的住宅。现在全村只剩一家两口住西庄,担任乡护林员职责。

四十年来,西庄村的变迁,是党正确路线政策指引的结果,也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注解,不信你听听西庄村王大爷的顺口溜:“改革开放就是好,人换思想地换貌,小小山村跨上千里马,全凭党的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