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走进古镇

——品读碛口古镇之三

□ 解德辉

李家山村隐藏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名叫李家山,其实并非一座山,而是以李姓为主要居民的一个小村庄。面南背北,其地形概括为“两沟四面坡”,两条小沟壑向南延伸,与垂直于它们的一条山涧会合后向西注入黄河。碛口人说:穷西头,富西湾,好女子出在李家山。民谣则唱道: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汉,招贤镇的瓷器,南沟里的炭。李家山的出名,源于吴冠中先生的三大发现之一。在特殊历史条件、特殊地形地貌和传统观念等综合因素下产生的特殊村落的孤例。四面山坡倾角都在六、七十度,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但从沟底仰望,山坡笔直如削,村中山间小路有如蛇行,曲折盘旋于坡壁。贫瘠的黄土与干旱的气候不适宜发展传统农业,主要农作物是红枣。而在二、三百年前,农业只是副业,依靠碛口投身商业,终成一方巨富。故土难离,受传统观念影响,发达后的李氏先辈们回故乡大兴土木,才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民居建筑群。古民居是李家山第一景观。这里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让人充分感受着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李家山,黄河岸边的一个古村,相对封闭,仿佛一个天然滤音气,滤掉了尘世的喧嚣和繁华,将人带进了一个单纯而安静的天地……你若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李家山是理想去处。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在这得到完美体现。从风水学讲,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效果。典型的黄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环境、层叠的窑洞大厦、浓郁的黄河风情、纯朴的百姓人家……每年吸引着许多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采风。

沉睡了半个世纪的碛口古镇,终于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炒热了!他们走近碛口古镇,游览观赏,品读品味,无不赞不绝口,惊叹不已!美国柯斯维辛州大学环境设计终身教授董伟先生高度赞誉:“碛口的古街、古民居,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惊呼碛口李家山村象“汉墓”,“这里从外面看很荒凉,一进去是很古老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他将碛口李家山村与湖南武陵源、黄土高原一道列为他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清华大学陈本华教授说:“碛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它的古街古巷,深宅大院,可以领略当年的繁华景象。特别是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建筑,依山就势、院院相通、巷巷相通,真是走遍全世界也再难找到”。陕西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宝生说:“碛口是摄影家的殿堂,我跑碛口几十回了,许多成名作就是在碛口拍摄的”。于是,碛口古镇才逐渐为人所知,引人注目,受人亲睐。

当“留住从前”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句口头禅,古老的碛口厚厚的尘封被人们一层一层地拨开,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古镇露出了真容。吕梁市响亮地提出了“山口村庄”(即武当山、碛口、杏花村、贾家庄)的旅游发展思路,开启了吕梁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有人曾形象地赞誉:“碛口是世界唯一”“碛口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碛口是座“活着的古镇”等等。“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自然景观,在天地间展示了一幅晋陕峡谷既苍凉又雄壮的大美写意画。2003-2005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旅游局先后命名碛口西湾村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碛口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碛口镇为“2006年度世界百大纪念性守护建筑”等许多荣誉称号;《京华时报》评选碛口镇为“全国最具年味的八个目的地”之一,网友评选碛口镇为“人生必去的10个小镇之一”。至此,碛口古镇完成了漫漫时空的跨越,终于从“深闺”中走出吕梁山,走向全中国,迈向全世界。

走在那坑坑洼洼的“古商街”上,审视着两旁被岁月折磨的奄奄一息的“古店铺”、幽深的“古巷道”、斑驳的“古屋墙”以及伤痕累累的“黑龙庙”等古建筑,深感作为一个吕梁人,不知碛口事,不解碛口情,是一种遗憾。

戊戌之年,仲秋时节,我再次走进碛口。登卧虎览黄河,闯二碛冲巨浪,游五里长街,在漫步中感悟老字号、老店铺,看西湾、李家山、寨子山等民居,领略明清建筑的古朴典雅;在麒麟滩观光,天然浴望游泳,红枣人家作客,天然浮雕和毛泽东东渡纪念碑前展望,处处可见古镇历史辉煌的文化。文化之深厚,商道之诚信,艺术之精华,风景之独特,慢品慢读,渐行渐悟,可谓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走进大美碛口,欣赏、品读、感悟、领悟着古镇,你可能不经意间会踩上乔致庸行走过的石板路,或者路过孔祥熙开过的义记美孚煤油分公司,还会遇到毛主席东渡住过的窑洞……这里的点点滴滴,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好像都在讲述着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的峥嵘往昔,而当岁月荏苒后,这里古老的房屋与街道、淳朴的居民和慵懒的小狗,古镇碛口所呈现的隐忍与真实,处处彰显着吕梁热土上的一方灵魂。

诚然,中华民族有无数个古镇。她们如同历史洪流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各领风骚数百年。惟独古镇碛口,虽然经历了近800年的“风吹雨打”,但“风韵”依然。特别是当现代“文明”的“尘沙”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古镇碛口不“媚俗”、不“邀宠不跟风”。以“卧虎山”般的沉稳,一以贯之,维护着周遭“河声岳色”的淳朴。以“黄河水”般的奔放,怀素抱朴,捍卫着曾经“古色古香”的神韵。

古镇碛口的存在,不但保留下一段被人忽略的珍贵历史,而且还给被现代“文明”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人们,提供了一块心灵回归的“净土”。如果说,古镇口近800年的辉煌是黄河母亲的杰作的话,那么,碛口镇能存活到现在,也是黄河母亲的特意安排。她要告诉今天的人们,碛口镇的辉煌,不仅仅体现在“贸易”上,不仅仅体现在“水早码头”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更主要的是她所孕育成型的“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础的“商业文化”。正是碛口这块试验田,成全了晋商“称雄五百年,纵横九万里”的历史壮举。黄河母亲还告诉人们:碛口这篇大文章还远远没有结尾,需要今天的人们继续用“心”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