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一位乡村教师的执着与坚守

——记石楼县义牒镇中心校数学教师高树泉

□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霍爱兰 陈贞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对石楼县义牒镇中心校数学教师高树泉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执着追求。

潜心教学 成绩优异

高树泉今年已经53岁了,在艰苦的黄河沿岸任教已经30多年了,从一位小学教师成长为初中数学老师。多年来,他在自己的工作中模范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模范地履行教师职责,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树立了高尚的师德丰碑。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担任着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工作。他以无私的奉献、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家长及校领导的信赖。2008年9月,辛关刚刚成立中学,教师队伍人才紧缺,校领导让他担任初中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工作,他十分担心,生怕自己一个小学教师胜任不了初中的教学任务。经过校领导的反复动员,他鼓起勇气,接受了这个任务。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刻苦钻研,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打通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所代班级的数学成绩屡次在全县名列前茅,在2010年上学期期末统考中,所代班级数学成绩平均分达88.89分,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创新教学 不断超越

2009年,新课改教改工作开始以来,他把布鲁纳“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在从事数学教学的日常课堂上,他高度重视发展学生对数学结构或顺序的理解,因为结构性地理解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当学生不断地尝试寻求直觉问题的结论时,他们事实上已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了对象。教学中,他一改过去数学教学过分强调证明、验算别人的发现与发明的做法,把学生从习题和知识细节中解放出来。他认为,不能正确地对待解题,将学生的手脚束缚在题海之中,这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讨论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陈规。他的数学课一般只讲二十分钟左右,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问题学生提,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课余时间学生自己安排,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使他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使他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边指导边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

学生们说:“我们从高老师的课中尝到了数学的乐趣!”

在长期的教学中,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耳目一新,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代的数学成绩显著,家长、学生、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恪尽职守 爱心坚守

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高树泉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农村一线教育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多次被评为县模范教师,并获得了“优秀教育工作者”“晋绥儿女奖”“省模范教师”“优秀中层干部”等多项荣誉,这一系列的荣誉让高树泉深感责任重大,用他的话说: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谈到是什么信念能够使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时,高树泉说了这样一句话:“是爱,因为我深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正是在这爱的给予与滋养中,高树泉实现了一种自我的价值。

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正是无数像高树泉这样的乡村教师的坚守,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路。心中有爱,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事业就是有成的。他的坚守给了我们一种奋斗的价值标准,或许更值得忙忙碌碌的世人们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