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生态养殖”助社区矫正人员走出生活困境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李小丽

张某和他养的黑猪

市民们很快就把张某的黑猪肉抢购一空

2017年的一次意外交通事故,张某被判过失致人死亡罪,并于2017年11月来到柳林县高家沟司法所报到。报到后,张某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慢慢走出生活困境,自主创业,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愁生计无法可施

靠养殖走出阴影

刚到司法所报到,张某特别沮丧,自己开了十几年大卡车,一直都是平平安安的,不曾想这次居然在厂区内出了事。办理完入矫手续,得知自己的活动范围只能在柳林县域内后,张某又是特别痛苦,因为作为一个四十来岁的成年男人,上有父母需要照顾,下有两个上学的子女需要供读,作为家里的唯一劳力,养大车不跑长途,根本赚不来钱,以后该如何生活?

柳林县高家沟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发现张某异常情绪后,第一时间去他家进行走访,了解生活情况,并对他进行开导。通过走访,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到张某所在村环境好,适合生态养殖,建议张某可以在家里搞养殖产业。张某觉得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建议可行,自己有这方面打算,但不懂政策,养殖不成规模,以前自己去外地考察过生态养殖——黑猪养殖,觉得家乡也适合搞这种养殖。于是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鼓励和政策帮助下,张某自主创业,开始了黑猪养殖。

自从开始养殖,张某整个人变了不少,不再像之前那么郁郁寡欢,生活特别积极向上,在村里养殖虽然很累,但是生活过得很踏实。自从出事之后,张某都不再有胆量开车,通过一段时间恢复,再加上养殖需要扩建清理场地、拉土倒粪,张某终于鼓起勇气买了个小三轮车开着在村里忙活。不久,张某成立了柳林县拓腾农牧专业合作社,以养殖黑猪为主。

不气馁钻研技术 靠品质赢得客户

张某的黑猪养殖场一开张就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观看,村里有养猪的,但是黑猪大家都没有见过。虽然听张某介绍,黑猪肉卖价高,可谁也没有见过,也没有养殖经验。

张某的黑猪养殖场选在远离村庄1500米的黄土山上建设,村里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所以他养殖的黑猪呼吸着山林里最新鲜的空气,喝着从山上流出的山泉水。他选养的黑猪是老品种黑土猪,这种猪秃嘴、大肚,是黑猪中的好品种。

刚开始,张某养了40头小猪,每天小猪在山上的枣林地里跑,用纯粮食、苜蓿、野草、红枣、麦麸、米糠、无公害蔬菜(自产)、老传统熟食等喂养,不喂任何饲料、添加剂、激素等催肥助长。经过一年的时间,小猪长成了,张某高兴地把猪拉到柳林县城卖,但头一年的销售并不好。

但张某并不气馁,他汲取去年的经验,在坚持生态健康养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黑猪肉的品质。八客侠土猪肉的特点就是肉质肥而不腻,但肥肉多、瘦肉少、脂肪大,对客户来说,不是百分之百满意。

为了达到顾客的需求,他将生猪饲养时间控制在十个月以内,毛重不超过150斤,杀肉只有80斤左右,解决了这一问题。提质不提价,顾客竖起了大拇指,销量猛增。同时他也更加注重对产品的宣传。在2019年年前,他以40-50元一斤的价格将黑猪肉销售一空。他的黑猪肉不仅在柳林、离石销售得好,而且还有石家庄的客商前来选购。

勤致富不忘乡亲 有想法规划脱贫

张某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在自己走出生活困窘后,不忘全村的乡亲,为乡亲们绘制出一幅脱贫致富的蓝图。

他在全村范围内,动员全体村民参与,整合土地资源,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生态养殖生猪产业,力争建设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最大规模的健康养殖基地,实现年出栏5000头生猪的目标,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生猪养殖和绿色种植,形成闭合式的种、养殖生态系统。

“我想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办法整合土地资源,新建一批猪舍,逐步实现年出栏5000头,存栏3000头的养殖规模,利用猪的粪便引导农户种植绿色蔬菜、小杂粮,逐步实现千亩绿色种植基地。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农产品,扩大市场规模,确保种养殖农产品的农户的利益不受损。逐步搭建物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轨销售。”张某规划着自己带领乡里乡亲脱贫的计划。

现在,合作社已有20户贫困户加入,每户注资1万元,年分红700元;贫困户贷款注入合作社的,政府贴息归贫困户所有,另每5万元分红1500元/年;土地入股,每亩分红100元/年。

今年,张某将扩建500平方米的猪舍,并引入仔猪1500头。试种50亩小杂粮,150亩玉米,100亩苜蓿,初步在县城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他计划在三年内建成1000平方米的猪舍,实现存栏3000头以上,出栏5000头的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同时实现种植200亩小杂粮,400亩玉米,200亩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