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老崔的五味人生

□ 薛卫中

老崔,柳林县留誉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四岁丧父,兄妹四人与母亲相依为命,苦难度日。那时其村无小学,故需去五里外邻村上小学,初中时就读于十里之外的张家圪台乡镇中学。因家穷,交不起住宿费,故需每日往返跑校。早上五六点起床,拿好前一日母亲做好的红面加碱窝头,去学校后就着厨房做饭时在笼上热了吃,中午和子饭充饥,晚上回家后再吃饭。礼拜天需锄地或帮助家中干活,饿的没力气,常在黑豆林中躺睡养神。老崔天资聪颖,爱好数理化,考试曾夺三个乡镇第一名。一次交不起学费、书费要退学,幸有老师爱怜其才,资助十五元渡过难关。后终因家境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十三岁被迫中途辍学。老师闻之,几次前往家中劝说,其母泣如雨下,言无法揭锅,无功而返。

既辍学,帮队里拦羊,锄地,挣工分,干力所能及之活,老崔开始了彻底的“劳动”生活。受了两年苦,依旧难以维持生活。老崔想着自己长大了,应该到外面闯闯,“外面毕竟收入多一点”。适逢邻村林场有插队青年,大都十八九岁。十五岁的老崔于是报了名,与这些“高干子弟”一起“上山下乡”。别人种地种菜,养牛,干大活。老崔岁小力不足,干不了重活,便干起了拦羊的“美差”。由于有原来的基础,老崔很快就对“怎样管理头羊”“怎样叫羊”,这些“技术活”运用娴熟,山村沟壑纵横,坡陡沟深,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众知青皆小心翼翼,不敢丝毫大意,而老崔和羊群却能“上下自如,如履平地”。

拦羊的同时,老崔思谋“怎样才能增加点收入”。知青种的都是大片大片的“正地”,有许多被“遗忘”的小片地和荒地等待“开发”。老崔就在这些小片地和荒地上“动起了脑筋”,利用拦羊的空隙时间,老崔早出晚归,每天用镢头“划片为牢”,一天“三尺不多,五尺不少”,利用自己粪料不缺的“得天优势”,在这些地上种上了大麻子、黑豆、玉米、土豆等,并充分利用饭后,放羊归圈后的空余时间锄地,拔草,小心侍弄。秋收的时侯,老崔就地一点一点地拾掇,一点一点地装袋,凑够半袋了,拿到宿舍,凑够一袋了,晚上就用车子拿回家中。一个秋天下来,居然收获了粮食一千多斤,碗口大的土豆二三十袋。在当时情况下,给家中添上这么多的粮食,那作用是“相当大”了,要知道,一年大队也分不到两三千斤,当然家中的生活也就“不受影响”了。

老崔在林场呆了两三年,人小勤俭,许多人都会说,“谁家的孩子了,十五六就会做地,大了一定是好材底”。十九岁时,老崔认识了同样出身贫苦,十二岁丧母的妻子。二十一岁时,老崔和后爸两人拿着小书包捡了两天大队拉大麻子掉下的颗粒,换了五斤油,又推了点好面,请亲戚朋友吃了饭,就算结婚了。结婚后,分的七八亩地、三个碗、三双筷子、一个水瓮、麦子十二斤、小米十斤、粗粮八十斤,就算是独立生活了。由于地少,不够夫妻二人做,于是就种别人的地或者开荒。一大清早,老崔就出发了,因常在沟深坡陡之处劳作,老崔每于十字路口用镢头划箭印,便于妻子送饭确认。地头饭毕,二人共同劳动,秋收之时,收土豆万余斤,一下子担不回去,于是就地分别打洞埋藏,待庄稼收拾完毕,再零碎搬腾至家。老崔买手摇磨山药机一台,每晚三筐,洗下,磨下,筛下,装袋。到第二年二三月共磨粉面一千多斤,又骑车子拿样品四处“推销”,得一千五六钱。当年,三十三元赊半腰子猪一个,夫妻每天打草用心喂养,年底评为三等猪,卖八十八元,得利五十余元。

那时洋火两角,大盐毛数八分,老崔家穷,舍不得吃盐,吃饭时总是自己甜点,给妻子匀点。土豆变成粉面,猪也卖了钱,加上地里的收入,老崔一下子觉得自己“有点钱”了。买点油盐洋火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老崔思谋剩下的钱干个啥,怎么才能钱挣到钱,“千万不敢瞎花了”。几宿辗转反侧后,老崔买了个骡子平车,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开始学着做生意,枣上来贩枣,核桃上来贩核桃,黑豆上来贩黑豆,葵花大麻子,见甚收甚,见甚贩甚。后来,又跑到隰县拉苹果梨。这时,老崔二十二岁了,拉梨时大清早出发,中途在石楼住宿一晚,第二天去隰县拉上梨,往返一次得五六天。那时候大部人种地,做生意的人较少,所以拉回来的梨“好卖”,老崔一个月跑五六回,六七回,忙得不亦乐乎!“除了种地,就是做生意贩东西,什么挣钱做什么”,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老崔养了五个孩子,妻子没奶,每个孩子都需奶粉喂养,但是在维持正常开支外,老崔还时不时能周转村民借个“十来八块”。农闲实在没生意时,老崔就外出打工,鸦沟捣石头,填灰窑,填兰碳窑。一般正月初五一过,人们还沉浸在年的喜悦和欢庆之中时,老崔就迈开步伐,踏上打工的征途了……

做了几年生意,打了几年工,“人勤地不懒”,加上老崔精心侍弄土地,于是,吃的有了,零花钱有了,老崔思谋该收拾收拾房子了,“改变改变穷面貌”。结婚时,老崔分土窑一间,深有余,宽不足。晚上只能斜罗十字,公式缩着身子睡觉。选好地址,老崔便开始自己干了,点炮,倒土,大年吃完饺子都舍不得误工。饶是老崔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三四年下来,累得要命,地基还是出不来。当时推土机兴起,老崔牙一咬,花了几千块钱,六天就把地基整了出来。又打瓦窑一座,烧砖七万。头一年,有感于骡子车费时费力,耽误生意,老崔把四千八百八十元钱缝于棉裤之中,远赴汾阳,买六马力链子传动三轮一辆,引得全村人争相为观。又找手扶拖拉机司机,虚心求教发动、油门、刹车、方向等,四五天后自己开上出动。时交通落后,乡人运物多以扁担担,车子载。村中人有化肥、粮食、碳等,苦于运输,老崔都悉心捎之。老崔挖砖时,村人帮忙,大家能吃能干,油糕二十来个,窝头三四片子,自不在话下!烧砖所需碳七万斤,老崔三轮拉回村中,晚上看碳不回家,和衣睡在三轮中。又由于地基近沟,夫妻农闲时捣石头数月,自卷涵洞一二百米。前后六年,修房八间。

住进宽敞的新房,老崔还是一如既往地精心侍弄土地,闲暇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一晃八九年过去了,退耕还林开始了。老崔的五六十亩地都退了,怎么办呢?再干点啥呢?老崔骑着车子,在县城住了三四天。做生意没本钱,做其他的吧又不会。最后,老崔想,还是收破烂吧!收破烂本轻,虽然脏点,累点,咱不怕。主意拿定后,便开始“考察市场”。兜里装上烟,乘老板不忙时凑到跟前,上烟,点火。耐心询问,铜是多少钱啊,铁是多少钱啊,纸片多少钱啊,什么样的塑料好啊,什么样的铁是好铁……晚上回家后都记本上。了解了情况后,老崔三十元租了一间仅放一床一灶的房间,开着已经破旧的小三轮,孤身一人,走街串巷,叫卖吆喝,风里来,雨里去……

由于老崔的吃苦耐劳,破烂的生意“还可以”。两年后,把妻子孩子接下来,一家人又“团圆”了。又过了六年,破烂的生意逐渐不行了,这时,老崔已经拥有二十八马力的大三轮了。此时,煤炭市场风生水起,老崔也把注意力放到碳市场上来,先是一个三轮贩,后来变成两三个三轮贩,最后,买了碳场,雇人贩,生意日渐兴隆。而此时高利贷市场异军突起,高额利息的诱惑,市人的趋之若鹜,老崔逐渐动心了,开始时,老崔千数八百往出放,继而,一万两万扔了出去,最后,吃到甜头的老崔把数年的收入,全部的家当一股脑都砸了进去!"没财命”,老崔说,一夜之间,高利贷资金链断裂,血本无归!

老崔像霜打的茄子——焉了。在家呆了几个月,心里老是平静不下来。本来想着日子翻转了,生活挺好了,想不到一下子全完了。这时煤炭市场也疲软了。再干什么呀,老崔骑着车子下了县城,托人找关系,好不容易做了两年“工程”,却一点也看不到钱的影子。工人的工资拖欠下五六十万,“受苦人挣两钱不容易,咱至死也不能骗人一分”。老崔想方设法要了点,千方百计凑了一部分,过年的时候,拿着账本,挨个送到工人们门前家中。开完工资,老婆大哭,“咱没法活了”。老崔安慰,“不要怕,只要人活着,还能挣,咱绝对不能骗人一分钱,绝对不能葬良心!”

高利贷陷了,做工程赔了,老崔的日子又该怎样呢?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崔又开了个面粉店。本着不哄人、不骗人的原则,靠着诚信、人格,五六年下来,邻近的市民都知道了老崔的店,老崔也有了稳定的“朋友圈”,老崔说,又有了半碗米汤喝了!

老崔小时候去邻村讨饭,一妇人给做红面吃。后老崔去看望,放下五百元钱。老崔信奉“为不了人,不要害人,积下德,善事一桩”。老崔现年五十六岁,未出现大灾难,五个孩子平平安安。修房时,山溜了,平车及工具都埋里面,“天照应”,老崔提前走开,安然无恙。老崔说奋斗了一辈子,还是穷光蛋,无车无房,但是走到那儿都有人“眼明”。现在还常有工人拿红薯山药去老崔家。当然,遇上讨吃的,老崔还给饭吃,也一元两元的给钱,用他的话说,咱一顿不吃,也比他们饱的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