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乐在“图上游”

□ 韩长绵

香港海洋公园示意图

作者于垣曲历山

2014年作者于青岛中山公园。

上海交通简图

我是1958年20岁时从本溪钢铁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冶金部所属的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胡家峪铜矿工作,1984年在老企业支援新企业的热潮中,又从晋南的中条山,来到了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铝厂所属的孝义铝矿,一直到1997年退休。说起我的业余爱好搜集景点地图并经常进行“图上游”来,那要追溯到我的学生时代。我的初中三年是在辽宁锦州市读的,锦州市区周围有许多好景致,比如北武当山、翠岩山、笔架山、虹螺岘、塔山等等,我当时曾利用星期天游览了其中的几个景点,只是由于没有景区地图,跑了不少的冤枉路,耽搁了宝贵的时间不说,有的景点就压根儿未能找到,留下了几许遗憾。初中毕业考上了本溪的中专,那时候本溪市照样没有出售的旅游地图,但我还是在节假日游览了几个较近的好去处,比如平顶山、本溪湖、滴水洞等。虽然游览了,但总觉得不够尽兴,一点可供参考的资料都没有,很难游出兴趣来。

1958年的9月我带着到新单位报到的一应手续,坐火车来到了首都北京准备换乘去山西的火车。我从前门火车站一下车,便觉得眼前一亮,啊,叫卖北京地图的小贩们争着往你的手中塞哟,这张北京游览图就成为我收藏此类的开山之物。我利用这张地图趁候车的间隙粗略地游览了早已向往的首都市容,重点观看了北海公园、故宫、动物园等景点。也就是从这张图开始,以后无论因公因私去哪个城市或者哪个景点,都先要千方百计地买一张那里的地图,既为当时方便,更为以后的“图上游”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回到家后,我便将这些宝贝妥善保存起来,经日积月累装订成册,啥时想旧地重游一番,就信手展开地图册,尽情地享受着“图上游”的快乐,那个惬意劲儿不亚于现在的玩电脑。当然,尚未去过的地方,如能在朋友处见到或是在书店、地摊上买到,我也从不放过,也要拿来置于图册之中,不妨过一把对未到过的新景观的想象游的瘾,待有朝一日真的到了那里,岂不是轻车熟路似曾相识吗?回过头来清理一下这些心爱之物,共有103张,装订成5册。这里边我最为满意翻看次数最多的有这样三张:一张是最早保存的北京出版社1958年4月第一次印刷的北京游览图,定价三毛钱;一张是1969年第一次去上海公出购买的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63年版1969年5月第十二次印刷的上海交通简图,定价五分钱;一张是2009年4月儿子带领我们老两口去港澳旅游时购买的香港海洋公园游览图,那是一张有立体感的游园示意图,是花五块钱买的。

去过哪里,到哪里旅游,无非是匆匆忙忙地走马看花,浏览一下大概,能亲眼所及的不过十之一二而已,绝大部分并没有走到看到,这就正如人们对旅游的看法和议论的那样,去也遗憾,不去更遗憾。而我的“图上游”就不同了,百里方圆汇于一图,万千景观齐集眼底,我只要将图纸一展开,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愿意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丝毫不受时间、空间、精力与有钱没钱的限制。诚然,我没有看到实物,没有看到真山真水古庙禅房,没有看到木雕泥塑香烟缭绕,没有看到雕栏画栋金碧辉煌,没有看到红火热闹车来人往,但我可以打开回忆的闸门,如过电影一般将我已经看过的留在记忆里的东西在脑海里重新组合成像,还可以弥补一些曾经见过的缺憾,让所成之像尽量地完善些完美些;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未曾看过的地方给以海阔天空的定格,可能比实地还要漂亮呢;可以以图中的介绍和说明为思路,将山水树木楼台亭阁等自然的造化、人文的瑰宝一一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景观影像,久长地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

比如那张最老的北京游览图,不仅纸质发黄变脆,且已经让我翻得破烂了,因为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游览首都,所以就经常在图上回忆我当年行走的线路,于是脑海里就涌现出了那时北京的风物,天安门广场远没有现在这么宽广,周围还是一片旧式平房,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东安市场,里边犹如迷宫一般,一个店铺挨着一个店铺,店面都很小,拥挤不堪,记得在卖鱼的店面门口,让我流连忘返的是那一口大鱼缸,里边拥挤着数不清的泥鳅鱼,令我惊奇的是里边所有的鱼都是头朝上大张着嘴,形成一个环状的鱼头拼图,太好玩了。后来一想明白了,因为鱼多,它们是在争着呼吸那有限的新鲜空气呢。看到动物园的标志,我就想到了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大河马,只在水里游来游去,但见它的脊骨露在外面,就像一座小山在游走,就是看不到它的全貌。后来我曾多次前往或经过北京,每次都要买一张旅游图。在我的一百多张旅游图中北京就有八张,改革开放前的5张,改革开放后的3张,前5张的变化主要在为庆祝国庆十周年竣工的10大建筑上,而改革开放后的3张分别是1986年、2000年、2011年,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大,我将1958年与2011年的两图进行对比,不说多出来的那么多的高楼大厦、绿地公园、小区新村、城市地铁、鸟巢水立方等等,就说那几环大道吧,2011年的北京城区图上最外圈标的是六环,这六环中,恐怕就有五环是改革开放以后打通的,一下子将北京城扩大了几十倍。我2011年在北京安贞医院陪老伴住院时,就完全不认识北京了,和从未来过没什么两样,我曾经去过的《工人日报》社、《冶金报》社还是问了几次路才找到的,所以每天爬在床上读地图就成了我的主要任务,不然走出医院便两眼一抹黑,寸步难行,耸立的摩天大楼比比皆是,挡住了视线,绵延不断的车水马龙,恐惧得不敢迈步,简直就是一个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呀。

比如1969年那张上海交通简图,我经常翻阅,不仅要反刍一下南京路的热闹繁华、城隍庙的杂耍小吃、鲁迅公园的庄严肃穆、外滩的旖旎风光,更主要的是地图的背面很有些“文革”的色彩,除了必不可少的毛主席语录,还有五首革命歌曲,现在看来虽然都是老歌,但它们仍然是进行传统教育离不开的教材,像“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都是要世世代代传唱下去的,尤其那些歌词都比较长,不经常温习就会忘掉的。至于那张香港海洋公园的立体图,我觉得它更能够给人以直观之感,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比如我们曾经去玩过的“哈哈梦工场”“海豚学堂”“海洋馆”等景点,只经过没有玩过的“摩天巨轮”“翻天飞鹰”“海洋摩天塔”等景点,我都可以通过回忆与想象在虚幻的世界中重游一遍,再感受一番香港的风情、前卫的气息。

所以,别说我的这“图上游”没啥意思,它不仅能缓解、满足你的旅游欲,平复、消除你的心里浮躁,而且还能锻炼你的记忆力,拓展你的想象力,使你的思维更加敏捷更加灵动,从而激活脑细胞,延缓大脑的衰老。我深刻地体会到,更主要的还是充实了退休以后的晚年生活,增添了高雅的情趣,提升了生命的质量。老年朋友,如果你以前也有爱游山玩水的好习惯,带回的景点地图一定不少,那就将尚在散落中的它们收集整理起来,也像我这样隔三岔五的来个“图上游”;如果你以前没这个习惯,购置的地图都随买随丢了,那也不要紧,不妨从现在开始积累,也不为晚,也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总之,“图上游”既能开智益身,又能享受到乐趣,是一种科学文明高雅有趣的休闲娱乐方式,老少皆宜,均可身体力行一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