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 文 化

我的老家——蔡家崖

□ 牛凯丰

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和我说过,你是家里的长女,有时间一定要回山西老家看看。直到退休后才和妹妹约了成都、太原的亲戚一同前往老家——山西省兴县蔡家崖。

蔡家崖是位于晋西北兴县蔚汾河畔的一个小山村,是我父亲一生都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与共和国有缘,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人们诉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蔡家崖,由于历史的机缘在中国抗日战争和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进程中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0年,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由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 120师东渡黄河,开辟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当时120师司令部就设在蔡家崖牛家大院。人们知道蔡家崖是因为它曾经是晋绥边区政府、军区所在地。人们所说小延安是因为兴县作为晋绥边区的首府,在中国革命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家崖村背靠元宝山,面临蔚汾河。当年牛氏家族祖上从外村迁来此地,也是看中了这里是一块风景宜人的风水宝地。牛家故居门上有一副对联,“蔚水映衡门隐居求志,环山结茅舍小住为佳”。从对联里可看出当年牛家祖上虽是种田为生,却是知书达礼之人。而事实上牛家也正是兴县方圆百里尽人皆知的开明士绅。牛家兄弟五人,清末年间 “五美堂”就成了五兄弟的堂号。他们勤奋自励,艰苦创业,建立起了自己的家业。五兄弟人各有志,投身于社会,研读圣贤典籍,兴办教育,开设工厂,投资商业。在晋西北尤其在兴县已跻身巨富之首。抗战之初,八路军120师开赴晋西北,牛家将6个大院腾出让司令部、行署机关驻扎。在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年代,牛家老五我的五爷爷牛友兰动员两个哥哥和其他股东为八路军先后无偿捐献白洋3.5万元,粮食2万斤。又从自己创办的商店“复庆永”拿出大量布匹、棉花、毛巾、袜子、肥皂装备了203旅18团一个整团的冬季服装。这一爱国行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他的影响下,兴县其他士绅也用实际行动进行捐献,共赴国难。“晋西事变”后,牛友兰再次捐出8000银元,125石粮食。晋绥边区政府筹建农民银行,由于缺乏资金,牛友兰表示为了抗日救亡决定拿出2.5万银元作为银行建设基金。1940年2月,晋西北行署发布《减租减息办法》后,牛友兰将自家全部地租放账等契约账本一并销毁,极大地减轻了兴县人民的负担,可谓毁家纾难,倾身救国!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贺龙等领导同志和晋绥领导机关一直住在蔡家崖牛家院子里。1948年3月到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从陕北撤离延安,东渡黄河,转战华北,进北京建立新中国,就是经过这里住在牛家花园。从牛家花园到毛主席故居,恰恰是中国革命的小小缩影。

毛主席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2年夏,牛友兰作为团长和刘少白先生率领晋西北士绅参观团访问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接待。

牛友兰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子女和家人参加革命,把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身上。他动员自己的儿子和侄亲十几人奔赴延安接受革命教育。

我的父亲牛荫德(牛友兰四哥牛照藩的二子)在13岁时和比他大几岁的堂姐徒步从蔡家崖经黑峪口过黄河,一路辗转走了600多公里路到达陕北延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次回老家我们专程驱车从蔡家崖到黄河黑峪口,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似乎在寻找一个答案,当年他那么小的年纪为什么非常坚定地要去延安?当我了解到牛家祖辈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岁月里,腾出宅院做共产党晋绥边区的司令部,为八路军捐钱捐物,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倾其所有时,就不难理解当年父亲为什么如此义无反顾地投奔革命队伍,追求他人生的信仰和目标了。

蔡家崖那不寻常的经历,作为牛家后代,之前我们的感受很少,父亲和我们说的也很少。只知道老家山西兴县蔡家崖是革命老区,交通不发达,而且很贫穷。父亲在世时曾几次回老家,帮助老家联系脱贫项目,为改变家乡面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每次回来都兴致勃勃地谈起老家的事情,吃着老家带回的莜面和糕面时,脸上所泛起的兴奋表情。

这次回老家我所看到的蔡家崖与当年父亲所讲述的老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8年6月,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发展为红色旅游,冠名为“蔡家崖” 号列车从这块红色热土驶出,开往省会太原,圆了老区人民火车出行的梦。

我还看到为了充分发挥当地铝土矿、煤炭等资源优势,中国铝业公司等多家国有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目前大型氧化铝、电解铝等一批现代化企业已经拔地而起,有的已建成投产,形成了铝产业的循环发展,带动了当地几千人的长期就业。这无疑为推动兴县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如果父亲的在天之灵能看到他始终牵挂的老家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将一定会感到万分的欣慰!

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牛家大院现已成为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来参观的人陆陆续续,听蔡家崖讲述昨天的故事。告诉后人,新中国来之不易,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有些人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有些精神值得我们世代相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