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社 会

一抹芬芳香满园

——记汾阳市肖家庄镇高丰小学教师李建芬

李建芬正在为学生解答难题

□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永亮

她中等个头,身着一件红色呢子大衣,脑后盘一根小而短的辫子,脸上已有不少皱纹,一双手黑且粗糙,年龄大约五十多岁的样子。她是汾阳市肖家庄镇高丰小学一名教师。

岁月在她身上留下沧桑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精彩的人生,三尺讲台见证了她30余载的默默坚守。

高中毕业

登台圆梦

1984年,因高考失利,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年纪大,家庭情况差,李建芬从汾阳市杏花中学高中毕业后,就中止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一天,肖家庄镇西马寨村小学发出一则招聘教师的公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参加面试并被录取为该校一名语文代教。“我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李建芬告诉记者,她之所以选择当代教,主因是:“一来自己没有考上大学,留有遗憾,当教师也算得上是弥补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二来父母也想让我当教师。”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件光荣的事情,她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家离学校有一段距离,所以每次去上班她都带着干粮,自己做饭,晚上也不回家,住校,也为方便备课。她干起工作来劲头十足,恨不得使出浑身力气用在教学上。但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互换,让她有些不适应。经过多日的摸索,她很快进入角色。课堂上没学会的学生,放学后,她就把学生留下继续教,直到教会为止。虽说是辛苦,成绩却不错。

记得领到第一个月的薪水30块,她很开心。她没舍得花一分,悉数交给父母。“那个年代的30块很值钱,当时一袋子白面才17块。”李建芬说,领到工资,意味着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了,可以自立了,这是所有农村娃的第一个人生目标。

无悔坚守代教转正

“做代教苦啊!一个月88块的工资我领了十几年。”李建芬说,当代教的14年,她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衣缩食。本就不富裕的家,她的微薄工资也不敢乱花,总得算计着用。

“家有三石糠,不当引孩王。”彼时,这样一句俗语流行于肖家庄镇。意思是,只要家里有三石米糠,就不会选择当教师。足见,教师地位的低下。“你不要做那个工作了,干啥也比教师挣得多。”同学们告诉她,在太原打工,一天能挣五六十块。她身边有不少人都跑出去打工、做买卖。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但是,她有她的想法:“我爱教师这份工作,既然选择了,我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撒下辛苦汗,结出丰硕果。她的这份坚守终于获得了回报。1998年,她转正入编,彻底与代教身份告别。工资也从每月100多块提到700多块。她说,得到转正入编消息的那天,她的心情非常激动。特邀亲朋好友吃了一顿饭庆贺此事。

顾了“大家”舍了“小家”

自从转正后,李建芬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用她的话讲:“走起路来都比以前有劲,讲起课来都比平时声音响。”事实上,她对工作向来是一丝不苟,即便转了正,她仍然敬业如往常。

不过,尽职尽责的背后有着她难以诠释的痛苦,那就是顾校难顾家。以前,农村没有煤气,没有电磁炉,做饭就是个问题。每天,下学匆匆回家后,面对的是冷锅冷灶,她得先生火,然后再做饭。孩子们也很懂事,自发给她搂柴、拿炭。饭也谈不上精细,能凑乎地做下吃就不错了。

有时,眼看快到上学时间了,她的饭还没做好,孩子们也就忍着饥饿走了。有时,寒冬腊月,晚上八九点她才回家,一路上,想着家中忍着饥寒的孩子,心里不是滋味。“为了别人的孩子,顾不上自己的娃,我图了什么?”

但是头天晚上的不快,到了第二天便忘得一干二净,她照例又和平常一样,勤勤恳恳去上班。

“这么多年来,我最亏欠的人就是孩子和父母。”李建芬说。2012年腊月,儿子在文水一砖厂打工,右手大拇指被截,被连夜送到省城的大医院。消息传来,她心急如焚,连忙赶到医院,安顿好孩子后,她便又立刻返校。“孩子要紧,你快去照应孩子吧!我们帮你顶几天班!”同事们劝她请几天假,却被她婉言相拒:“不能因我儿子一个人影响一个班的学生,何况是六年级的毕业生。”她也想去医院守在儿子床前,但强烈的事业心不允许她那样做。讲到此,李建芬落泪了。

同样,父母病重期间,她也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大多时候,她只能利用晚上下班的时间,把孩子们反锁家中,自己跑到邻村的娘家看看父母。除了正常的节假日外,她未曾专门请假照料过父母。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转眼间,李建芬已经在高丰小学任教20余年。此间,高丰小学的校舍修了再修,从最早的破旧瓦木结构校舍到后来的预制板平房,再到2014年的新建校舍,学校越建越好,学生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仍然是她那一颗炽热的事业心和师生家长对她的良好口碑。2019年,她获得肖家庄镇最美教师殊荣。“她是一位默默无闻,话不多,敬业的老师。”肖家庄镇中心校校长沈海利给了李建芬这样的评语。

李建芬告诉记者,今年她53岁,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风风雨雨三十余载,面对着即将离开的三尺讲台,她颇为不舍,她总想着再教出些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