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晋绥首府印象记(九)

□ 牛寨中

1937年7月7日,是一个令中华民族永远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轰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炮声,中国拉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帷幕。

七七事变后的短短21天,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就相继踏进了北平和天津。接着,又兵分三路,向华北地区大举进攻,狂妄地计划要“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沿平绥路西犯的日军,很快攻破北平南口、张家口,直奔晋北重镇大同。雁北岌岌可危,山西摇摇欲坠!在此严重关头,党中央、毛泽东果断作出重大决策,在山西首先发动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奉命挺进山西抗日前线。

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

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

这彪人马哪里来,西北陕甘宁。

9月10日这一天,雨后初晴,艳阳高照,陕北韩城县芝川镇渡口热闹非凡。从早到晚,佩戴蓝底白字臂章的八路军,高唱着《抗日出征歌》,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这个黄河渡口源源不断地开来。小镇上军号嘀嘀,战马啸啸,渡口上排开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一位身体粗壮、方脸盘、胡须浓密、眼睛特别有神的军人,这个人,就是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身边还站立着一位身材瘦弱、瓜子脸、浓眉毛、大眼睛的军人,他是120师政训处主任、不久任120师政委的关向应。两位首长正指挥着8227名抗日指战员上船渡河,出征晋西北。随同出征的还有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副主任甘泗淇等。120师下辖第358旅、359旅、教导团和骑兵、工兵、炮兵、辎重等营。

9月25日,刚刚渡河的120师在贺龙指挥下,358旅挺进到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进入神池、八角堡等地;359旅挺进到五台、平山地区。28日,120师以第716团第2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深入雁门关以北同蒲铁路以西的日军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袭击了井坪、平鲁,逼近大同。半月间,在雁门关截击敌运输汽车千余辆,截断敌后方交通线;在忻口战役中,120师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袭击同蒲铁路北段,翻倒铁轨,炸毁桥梁,攻占车站,中断给养,使日寇受到沉重打出。

部队于1938年1月进行整编,将由地方游击队发展起来的独立团,分别编为第358旅第714团和第359旅第718、第719团。全师由出发时的8227人发展到25000余人。

正当我军节节胜利之时,2月下旬,进陷大同的日军黑田旅团及伪军共1万余人,却乘机袭击宁武、神池、五寨、岢岚、偏关、河曲、保德等七县,晋西北局势十分危急。贺龙同志听到这个消息,和关向应同志急急率领部队冒着漫天飞雪,脚踏冰凌封冻的冰川雪山,两天强行军三百里,星夜赶回,在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及晋绥骑兵的支援下,血战二十多天,粉碎了日寇的进攻,夺回了宁武等7县城,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扭转了晋西北的危急局势。不久,续范亭也率部进入晋西北地区。

1938年11月,120师派出700多人,组成了20多个抗日救亡地方工作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晋西北各县都建立了武装自卫队和工、农、青、妇等抗日救亡团体。来到兴县的有16名政工干部,分别是刘亚球、薛少卿、金昭典等人,刘亚球、薛少卿分别任正副组长,配合县委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电示朱德、彭德怀、贺龙等,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7月,120师派出由李井泉支队长率领的大青山支队向绥远挺进。9月下旬,大青山支队留一部分在绥中活动,主力进军到武川、百灵庙以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2月,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日军5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多路围攻。120师主力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挺进冀中地区,与冀中军民协同作战,粉碎了日军的连续围攻。1940年1月,部队由冀中胜利回师晋西北。当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在蔡家崖村成立。不久,又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作为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各项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由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任副书记。11月,成立晋西北军区,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续范亭为副司令员。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在北坡村成立,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同年9月,将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

从此,兴县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实行抗战的“立足点”,发展和坚持抗战的“根据地”,作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120师领导与指挥晋绥边区抗战的“神经中枢”,作为“屏障陕甘、滋育华夏”的战略大后方,给敌人竖起一道难于逾越的屏障,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兴县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在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