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生 活

正值学生放暑假,但危险从不放假

警方送上暑期安全“大礼包”

暑假已经开启,家长的烦恼也接踵而至,因为各种危险从不“放假”。针对暑假期间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近日,警方向社会发布相关提醒。

防诈骗篇:

三类电信诈骗案件最为常见

警方介绍,暑假期间,因为孩子独立接触手机、电脑上网的机会较多,针对孩子的电信诈骗案也是一年当中,最易高发的。根据警方统计的相关数据,三类电信诈骗案件最为常见。

第一类:游戏账号买卖诈骗。学生在假期玩网络游戏时,为了快速获得更高级别的游戏权限,享受更佳的游戏体验,而被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所盯上。犯罪分子往往以代练游戏等级以及出售高等级游戏装备、账号等为由,骗取钱财、游戏账号等。在此,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明白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花费的钱是真真切切的!未成年人对网络环境的辨识度低,应主动学习防骗知识提高辨识能力,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游戏再好玩也不可沉迷!此外,针对刚刚结束中考的考生,警方也提醒此类考生的家长,要注意“冒充学校招生人员”“走关系,买‘补录’名额”“冒充老师发诈骗短信”等骗局。

第二类:犯罪分子冒充淘宝、快递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快递丢失以赔钱为由引诱求购者。此类骗局手法早些年前便已出现,很多成年人针对此类骗局也已经深知其中猫腻,但作为暑假期间独自在家的孩子来说,购物退款骗局目前仍然呈现高发状态。在此,家长应该告知孩子,凡是接到陌生电话自称购物或快递客服,称要提供理赔退款服务的,都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退款是假,骗钱是真。

第三类:兼职“刷单”。“刷单”是一个电商的衍生词,是指帮网店刷交易量,提高商家信誉,并获得一定金额的回扣,刷单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技术含量,这也吸引了许多不法分子开始利用学生假期在家刷单诈骗。在此,警方也提醒广大学生,切莫贪图小便宜,这有可能中了骗子的圈套。

防交通意外篇:

提前加强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

警方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暑期短途自驾出游需求增加,儿童乘坐私家车出行风险上升。我国有0至14周岁少年儿童同时有私家车的家庭约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0%以上,这些家庭的孩子每月乘坐私家车20小时左右。近年来,家长在暑期带孩子短途自驾游热度持续走高,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驾车出行比例将进一步增加。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分析研究,儿童乘车事故伤亡人数在7月、8月出现明显峰值,其中儿童单独留在车内、未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头手伸出车外等导致儿童伤害问题最易高发。

其次,12周岁以上少年骑自行车,甚至违法驾驶机动车风险加大。暑假期间,城市学生结伴去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农村学生结伴去集市或县城出游机会增加。因为此年龄段的孩子在行为状态上具有随机性和爆发性特点,容易导致危险防范意识缺失。还有部分家长安全意识严重缺失,甚至纵容孩子单独驾驶机动车、电动自行车。

此外,国省公路、停车场出入口等场所,儿童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农村学生在村边、国省道路附近玩耍打闹现象较常见。例如,忽然加速猛跑、中途折返等行为,在上述场所内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关于留守儿童、“小候鸟”交通出行安全问题,在暑假期间也较为多发。很多留守儿童利用此段时间来到陌生的城市与父母团聚。但因为对道路交通情况不了解,独自出行时,极易引发相关的交通事故。警方也提醒广大家长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在暑假期间要前往陌生的城市,一定要提前加强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并在此期间加大监管看护力度。

防拐卖篇:

七类场所容易发生孩子丢失或被拐的案件

4周岁—6周岁,13周岁—14周岁,这两个年龄段孩子是被拐骗的高发年龄段。警方介绍,低幼年龄段的孩子因为天性活泼静不下来,一有新奇好玩的事物就能吸引他的注意,家长稍有疏忽,孩子就可能不见了。

青春期孩子则是因为跟家庭矛盾,青春期叛逆等导致离家出走,被有心人士哄骗、诱拐等,值得注意的是,暑假期间是儿童走失被拐的高峰期。

根据警方统计的数据来看,家门口、公园、火车站、超市或商场、动物园或游乐场、医院、车里或路上这七类场所,容易发生孩子丢失或被拐的案件。这些场所和情景下,需要家长格外注意。针对家长常规性经常告知孩子的“不要和不认识的人说话”“别人给东西不要吃”“爸爸妈妈不在,跟谁也不要走”相比,警方建议市民在针对孩子的防拐教育上,输送更加直接有效的内容。比如,和孩子一起建立“白名单”也叫做“安全名单”,让孩子明确哪些人是“亲密的人”,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哪些人是“安全的人”,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其他人都是“客人”,基本礼貌对待即可。

(辛戈)

防溺水篇:

牢记防溺水措施“六不准”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相当于每天有150多人溺亡,其中因溺水身亡的未成年人高达两万多名。

警方介绍,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暑期非正常死亡的“最大杀手”之一。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统计,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男生居多。

警方提醒广大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牢记防溺水措施的“六不准”。具体内容包括: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万一不慎发生溺水,一定要懂得自救方法。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要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发现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当发现有人溺水时,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水性不好的人千万不可手拉手进行救助,可能引起更多人落水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