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问题。具体到大一这一年,主要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的调适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师于超已经是第三次担任新生班主任了。在他看来,调适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大学以什么样的姿态度过。“比如说学习上,大学更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有一些孩子比较习惯于被管着被督着,如果再内向一些、不太愿意交流,就会很茫然、陷入懈怠情绪中。大学课程一环扣一环,后续再想发力,难度比较大。”于超说。
于超坦言,大一本身就是不断试错、调适的过程,要树立“遇到问题不可怕”的心态:“从学校到学院、专业、班主任、辅导员,从对个人学业上、经济上的帮助,再到心理方面的疏导,都有着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同学们出现问题不要憋着,也不要哭着跟爸妈打电话,而是要想办法找到合理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人。”
“踏入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是一个‘织网’的过程,学会织学习的网、人际关系的网。”对于如何找到正确的人,于超给出两点建议,“要学会问、学会打听。
一是同学们都愿意跟同龄人交流,要多找几个同龄人、多听几个人的意见,生活轨迹不只是一种,要学会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意见。
二是不要只问同龄人,还要找到对口的负责人员,比如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他们的经验更多,可能看问题透彻一点,也会给出不同角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