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卖萌”“点赞”“截屏”“二维码”……8月首发的第12版《新华字典》增添了新词新义新用法,并采用“纸书+二维码”的形式,更加贴近网络生活。这次“网感”十足的“上新”,体现了汉语旺盛的生命力,也从侧面窥见时代变革、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不少网友表示,《新华字典》与时俱进,越活越年轻。
《新华字典》全面“上新”
用“初心”表达做某件事最初的愿望和原因,为认可的人“点赞”,轻轻扫一下“二维码”完成线下支付;为了绿色出行选择“拼车”模式……8月10日,《新华字典》时隔9年再次“上新”,收录“初心”“点赞”“截屏”等100多个新词,还增补了“卖萌”“拼车”“被会员”等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生活中常用的网络流行词有了依据。
9月6日,记者来到太原市建设南路的新华书店,摆放在二楼词典区域的新版《新华字典》颇受欢迎。“我之前在日记里使用‘点赞’‘萌’等词语,爸妈觉得不规范,现在新版字典收录了,我用着就有底气了。”正在翻阅字典的三年级学生郭梓涵说,日记里有了这些网络流行词,读起来就会更轻松活泼。
“这些网络词语,孩子们都爱用。”今年65岁的太原市民范伟民告诉记者,记得家里那本《新华字典》是40年前买的,1979年出版的第5版《新华字典》。“如今《新华字典》也历经多次更新,就像不断发展的时代,为了能和儿孙们交流,咱也不能落下。”范伟民说。
网络流行词走进《新华字典》,引发网友热议。字典首发当天,微博话题#新华字典增添粉丝点赞等新词#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新华字典》也与时俱进了,紧跟时代的步伐。
山西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玉萍表示,互联网高速发展,催生“网言网语”,同时一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延伸,拥有新的内涵。而“网生一代”深受网言网语影响,对于该类语言使用,应有规范权威的标准。《新华字典》在汉语使用的规范性上有着特殊的权威地位,收录网络流行语,正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与时俱进、升级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更新上,也体现在形式的变化上。第12版《新华字典》首次实现应用程序APP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上线3日,下载量达3086万次。正文每页都附有二维码,用App扫码,就能收听字的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查检知识讲解等。此外,新版字典还首次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通过一书一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科技手段的加持,不仅提高了读者使用效率,也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群体的使用需要。
网络潮词入“典”有标准
《新华字典》“上新”引热议,同时,词典以何种标准收录网络潮词,对语言表达有哪些影响,也同样备受关注。
9月5日,记者对“国学二班家长群”“书声琅琅”等微信群500位网友进行调查,其中4成对网络流行词入“典”表示担忧。“醉沉风”表示:一些网络词汇实用性不高,将其收录意义并不大。“椰林看海”认为:“流行未必经典,语言需要时间的沉淀,现在将其‘正规化’有些草率,《新华字典》应当保证收录信息的绝对权威性与严肃性。”
其实,第12版《新华字典》添加新词新义并非泥沙俱下,收录词语和标准,都经过严格甄别思考。山西省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安志伟分析,此次收录的“点赞”“刷屏”“截屏”都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运用十分广泛,并且具备一定的内涵,这些新词新义虽源于网络,但已广泛应用于报纸、广播电视、文学作品之中,因此它们的身份已经不是网络词语,而是语言生活中新的常用词。
例如“点赞”,来源于网络社区的“赞”功能,以表示对内容的赞同与喜爱,随着“点赞”在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它开始被主流媒体使用:“人民日报头版点赞山西”“为抗疫英雄点赞”……“萌”在2011年第11版《新华字典》并未收录此新义,当时它还未进入大众语言生活。而如今,萌娃、呆萌、萌经济等“萌”系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萌”进入了大众生活,便被收录第12版中,意为“稚嫩而惹人喜爱的”。
安志伟表示,那些经过若干年考查、仍然具有生命力,且使用频率很高、分布面极广的新词新义新用法才是网络潮词入“典”的秘诀。
网络用语
创新语言表达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网络潮词的“正规化”也折射出网络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
朔州网友“有点甜”在微博话题中留言:“不知何时开始,我们在表达信心坚定时说‘不忘初心’,表达肯定用‘点赞’,提醒他人出行注意安全说‘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截屏’‘二维码’‘拼车’是生活必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人。这些网络流行语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来自数亿网民每一次的敲击和点击。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中指出,如今网络语言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的小众专利,而成为众多网民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如今的网络语言承担着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的重要功能,如“宅家做贡献”“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等网络语言在抗疫中发挥积极作用。
“此次网络流行词被收录进《新华字典》,正说明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亚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显性文化,进入并影响社会公共生活。”李玉萍说,在网络流行语真正流行时,早已脱离了最初的语境,意义与内涵也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改变,直至形成公认的稳定意义。而流行语的价值,正是在从线上到线下、从网民到全民,不断创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产生的。
同时,网络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进行自我净化,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日常人际交流,形成认同感。如“给力”在应用中脱离了最初的语境,仅保留了正能量的部分,其“加油鼓劲”之意被广泛应用。但不可回避的是,低俗、浮夸的网络词语并不鲜见。除了自身的净化,网络流行语也需要被监管,取精华去糟粕才能走得更远。 (刘聪)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