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杨林
清晨我早早地起了床,经过南京转机和几次倒车,一路颠簸,辗转近1300公里,终于在下午4点左右,到达了山西吕梁方山的张家塔村,这次写生的目的地。一路上虽然领略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仍然被村中的景象所深深地震撼,一种曾经繁华散尽的古朴与苍凉,深深地触动着我……
放下行李,我便急不可待地沿着村中的小路,找寻那曾经失落的繁华。古村依山而建,是窑洞与半窑洞式建筑,和周围土黄色的山体融为一体,据村支书说这个村落曾经是个住过3000人的大村,是一个大姓赵姓的家族村,目前仍有1000人左右在村中居住,但我在村中走动时,却少见于当地的村民,能见到的几个人,也是村中的老人和几条家狗。
村中的民居互相交错着,且相互连通,走不好会从这家的屋顶,不知怎么地又走进别人家的院子,大部分的院落都因无人居住而破败,但厚实的砖墙,精细的木结构门窗,宽大的院落虽然破旧,仍可见当初的荣光与繁华,傍晚时刻,忽见一平台上黑黑的砖石烟囱飘出一缕炊烟,炊烟袅袅间似乎又回到了过往的岁月,才感觉这里还有人居住着,放眼四望,厚实的土山与残墙老屋在暮色中更加苍凉。
天很快就黑了,我匆匆回到队部,支书带我走进半窑洞的宿舍告诉我今晚就睡这里。第一次睡窑洞,还是有一种新鲜感,山里的天虽然有点冷,窑洞里却很是温暖,一天的奔波也是挺累的了,抓紧休息明天还要画画呢。
张家塔村的古民居非常的有特色,依山而建,层次分明极富变化,是一座始建于清顺治年至民国初年的砖瓦、石、木、土坯结构的山村民居群落,共36院,由一赵氏家族,历经七代建设而成。该民居初建时,依山就势筑墙合围,形成了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窑洞式古民居群,并且仿照城市筑城的方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有望风观战的梦楼,供奉祖先的祠堂、学校等等。
从现存的村庄建筑遗迹,仍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初村庄建筑的讲究与豪华,砖雕、石雕、木雕这些在古代建筑中常用的装饰手法,在张家塔民居中随处可见,而且雕刻精美粗犷大气,极具北方文化的特色,目前村中仍可见古庙、祠堂、城楼、宅楼等旧时代村镇才有的建筑形制,从仍保存较为完整的门楼看,均高端大气,也大都装饰有传统三雕,可见过去的大户人家对门面装饰的讲究,而且在很多的门楼上,都刻有吉祥如意内容的门匾,虽然大部分被毁,但还是尚有保存下来的,如“艺苑蜚声”“耕读传家”“福海寿山”等等,由此可见这里当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村中寻访,可见一家一户大都是四合院式的,这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为经典的民居形制,在北方民居中更为普遍,而张家塔村的青砖窑洞是一院接着一院,一层接着一层,对称性较强,连续性也很强,我随便进入几处宅院,便可见丰富多彩的各种字匾,匾额上的题词如“迎春第”“福海寿山”“行必履正”“屏山带水”“酌史锄径”“进德修业”等内容丰富的文化牌匾。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在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文等为一体,这些在张家塔的各类匾额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而当我们进入宅内炕围上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各类壁画题字等装饰,充分体现了屋主人的兴趣与爱好,通过诗词文体与诗画,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地展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欣赏着这些文化遗存,似乎又带我们走入了300年前明、清时期的张家塔村。
而在村中行走,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村中随处可见的地下甬道(地道),这些甬道几乎贯通了山村的每家每户院落,即全村院院相通,户户相连,这在中国传统古建中也是极其少见的。甬道全部用大青砖和灰砌成,既可防盗防匪,团结抗敌,又便于生活及邻里交往。暴风雨来临时,又有防风防雨实用价值等等。并且从高处至低处修筑了下水道四条,有明有暗,功能合理分明,干流支流、行路全面考虑长远着想,是山西古代民居中难得的经典村落,非常的珍贵,只可惜因少有人居住,目前损坏严重,再不抓紧抢救,恐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消失掉了。
据说,可喜的是目前已有政府部门接管,并且在保护和抢救中了,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修旧如旧的真正的古张家塔村!到时候我一定还会再来此写生画画的。
枣树在北方的农村很普遍,中国的其他村庄中也较为常见,但在张家塔村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随处可见的千姿百态的老枣树,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和院落中,都可见到枣树,而在老枣树下又常可见古村中特有的老石碾,枣树的古倔造型、石碾的坚韧沧桑和村中破败的民居相互映衬,更显孤寂与荒凉,几百年的枣树是过往生命的延续。
古村中的房前屋后以及院落中,虽然不见屋主人,但老枣树却还是倔强的生长着,不论寒暑冬夏,它们都应该是原来的主人亲手种植的,是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它们的主人虽然已经远去,但老枣树仍然旺盛地生长着坚守着,每年开花结果生生不息,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枣树在中国民间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因此在中国农村有普遍喜欢种植枣树的习俗。
枣树生长速度很慢,通常10年左右才长成,在我的黄岳画院中,也生长着一棵老枣树,据说有40年了,树也没有多大,但每年都会开花结果,深秋时节枣子熟了,枣子很大很甜,我总要采上许多带回去给孩子吃,游客来了也喜欢摘着吃,图个开心快乐吧!因此印象深刻。
而张家塔村的枣树却有很多非常粗壮而巨大的,村中老人说有好几百年了,因此更显奇曲而古拙,枣树黑黑的躯干,带刺的枝条,硬折而刚劲,非常的适合入画,如郭熙笔下的林泉高致墨韵飘香,我也是很喜欢枣树,这几天的写生中少不了老枣树与老石碾,有时一坐下,看到的就是枣树与石碾。
在没有先进机械工具的年代,北方很多地方吃的粮食都依赖石碾碾成,北方的山村更是必不可少,当我走进张家塔村时,不经意间,首先在一个石门洞后,看到了一个老婆婆正在石碾上碾压着粮食,这在现实中并不多见,因为机械化的碾压工具,已经将传统的石碾淘汰掉了,乡村中的石碾,大都荒废,只是默默地在向我们讲述着那曾经的岁月痕迹。
而这个村中居然还有人在真切使用,这让我很是惊喜,只见老婆婆推磨碾压,翻扫再碾压,不多时便熟练地完成了整个工作。在古民居的氛围中,一棵老枣树,一盘老石碾,一个老婆婆,构成了一幅时空完美的画面。
石碾就是石头做成的碾子,就是两块经过打磨后的大石头组合而成,石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原始人的第一件劳动工具,就是以石头为武器而击倒野兽的。而石碾的用材,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因地取材制作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主要有碾盘,碾滚等两部分组成,再加上起辅助作用的砖垒成的碾腿基础,用木头做的碾架等。
在碾盘中心有一个碾轴连着碾架,碾架中固定着碾滚,碾盘和碾滚都被打磨得十分光滑,由于长年使用平整如镜。在张家塔村有很多这样的石碾,有大有小,通过光洁的表面,可以发现很多是在使用的,也有很多丢弃而不在使用了的,盘与滚已经身首异处,但曾经沧桑的石头,却有着很多的故事。
在张家塔村,石碾旁大都有一棵老枣树,成片的枣树林也很多,虽然现在是春天,枣树上还挂着没有落尽而又熟透了的红枣,石碾边的地面上到处散落着三三两两的枣子,有的是大面积的掉落在地的枣子,村中的老人告诉我,现在枣子不值钱,小孩也不在家,老人又不敢上高处去采摘,只能随它们自己掉了烂掉,刚到村里的那个晚上,还有同学拿来一把红枣让我们吃,说是散步时村中老人给的,吃着隔年的熟透了的红枣,真的很甜。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轮回,我想石碾子的故事最终会成为绝唱,但枣树却倔强的生长着,延续着生命的故事,年复一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老而弥坚,告诉我们去年一定是个丰收年,但也不知道何时,他们的主人还会再来看它们一眼,吃一口红红的大枣,说一声好甜。
门楼是传统民居的门脸,所以古时建造住宅时都是十分重视,对有条件的宅主来说更是讲究,从方位的选择,门楼的大小、高低等均要有个说法,要符合风水。张家塔的住宅大多数开南门,也有因山势地形的限制而转向,但都遵循古制风水,因古代建宅以门为气口,不论是窑洞门还是主宅门,还有边门侧门等,在选址上是一定要适宜的,否则整个家庭难以兴旺发达。
今天我们走在张家塔村中,不论是路的大小、高低、错落,随便一抬头便可见变化丰富的各种门楼,或高端大气或朴实厚重,当然很多已经损坏严重,窑洞因依山而建,前面的房屋相对较矮一点,一层高过一层,层层叠加直至山上,因此前面都少有遮挡,视野开阔,四周又全是大山,开门拥山,大山的气息随时会扑面而来,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雕刻在门楼上的匾额内容,有砖雕、木雕,内容却有很多在人意料之外。
虽然大多数破坏严重,但仍可见尚保存的门额有“育桂培兰”“艺苑蜚声”“我师卫荆”等等,当然大都是“耕读传家”,“敦厚家风”之类的内容,均极具文化品位与特色,可见旧时的张家塔是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的古村落。
在张家塔村全村几乎都为四合进宅院落式。一层一层,依山而上,最多有6层院落,而且大都是坐北向南,宅内东高西低,按阳宅定局亦如此。或内或外总有拦挡大门或宅门的照壁。因为多数大门与宅是相对而开。门户不相对是阳宅的一大忌讳。这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质,别有洞天而非一览无余,所以全村出现的照壁多“泰山石敢当”或传统的“福”“寿”“德”等砖雕。
张家塔民宅每眼砖窑洞都是圆门圆窗,一般7米多深,3米多宽,3至4米高,也有更为宽大的窑洞库房和套窑,民居木材大都为松木,榆木为主,大门的木材也是如此,特别是老榆木的门板与铁制门环,很是厚实,长年的风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印记,做工也极具北方粗犷大气的特色,有别于南方的精雕细琢,我想这和北方风沙大,雨雪强的天气有着极大的关系,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张家塔的每一个窟洞里,透过门窗便可见到四周的大山,更别说打开窑洞的窗。
推开宅院的门了,视野好的话,睡在房中的炕上,透过木雕的窗花格,早上一睁眼就可以看到满目的大山,阳光照在山上,金灿灿的,很是让人心情愉悦,我这次写生所住的窑洞便是如此,因为围绕着张家塔民居四周的,都是厚重的土黄色大山,是真正的开门见山的古村落。
在张家塔讲究的窑洞前面都有一排宽大的砖木结构回廊,回廊既可遮风又可挡雨,也可作为窑洞之间互相沟通的通道,上下院落之间可以通过上下甬道相连,十分方便,写生的这些天我们就经常使用这些回廊和甬道,上下走动。宅内回廊上有天地、土府的神阁,也都用砖雕门面装饰,也是对着大山,十分细致精湛,但是“文革”期间大都被破坏,但从现有残存的部分遗迹看,着实是十分精美的。
房顶两端脊头都有兽头把守,墙角、大门墙角有砖雕花鸟动物等装饰,因为依山而建,窑洞式民居下多上少,远远望去有如塔形,所以这也是张家塔塔形村的由来,这些共同组成了张家塔独特的古民居文化群落,当然也都离不开厚重的黄土山,所带给这座古村的最为重要自然环境,今天的我们真的更应好好地珍惜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