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临近清明,为让更多的革命烈士回家,孝义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寻亲山西公益帮扶中心主任武大疆又一次带领他的团队在忻州、吕梁、晋中、运城、晋城寻亲。
武大疆出生于孝义市柱濮镇贺家庄村的一个革命军人家庭,爷爷和叔叔都是革命军人。1938年,爷爷不顾家中妻儿,毅然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十年音信全无,直至1948年退伍归家。这段家庭经历,让武大疆深刻体会到战争导致家庭离散的伤痛。退休后,他怀着对烈士的崇敬和为烈士家属解开心结的初衷,萌生和选择了为革命烈士寻亲。
然而,公益寻亲困难重重,经费短缺、办公场地缺乏等问题接踵而至。起初,武大疆应一民间组织“志愿军烈士寻亲服务团”求助,获得吕梁籍志愿军烈士在朝鲜开城陵园的安葬信息,便克服诸多困难,借助网络、微信等平台,发动朋友、熟人扩散寻亲信息,一旦有线索便亲自前往核实。两个多月时间,成功帮吕梁10多位烈士找到家属,并告知其在朝安葬地,助力三烈士家人赴朝祭祀。这次的寻亲成功不仅坚定了他继续前行的决心,也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寻亲范围从吕梁逐渐扩展至山西各地。
2019年,在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武大疆与60多名志愿者发起成立了三晋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寻亲山西公益帮扶中心。如今,省内11个地级市均设有志愿者小组,团队不断壮大。
在寻亲过程中,武大疆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带领志愿者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烈士信息。他们穿梭于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档案馆、县志办,在海量卷宗中仔细甄别;在烈士陵园逐个墓碑查看记录;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寻亲信息,发动广大网友参与。面对烈士信息有限、名字模糊、籍贯范围宽泛等难题,武大疆始终激励团队:“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汾阳市熬坡村安葬着1945年与日军激战牺牲的14位烈士,武大疆多次前往探寻。在寒风中,他和朋友为墓碑拍照,记录籍贯信息。回家后,及时借助网络和志愿者群四处求助。无数个日夜,他守在电脑前,回复信息。当得知三位陕西清涧籍烈士家人的消息时,武大疆激动不已。几天后,白金炳烈士的孙子赶到汾阳,面对爷爷墓碑泪崩。武大疆和在场众人无不落泪。寻找志愿军烈士任树奎烈士家人时,线索繁杂。他和志愿者们一年的时间里为此烈士四处奔波,走访介休、平遥数次落空仍不放弃。终于在介休的靳屯村成功找到任树奎烈士的弟弟任树林,并联系告知烈士所在连队健在的老连长高晋文和四川籍战友唐洪章。老人们的回忆,让武大疆仿佛看到战火纷飞中战士们无畏冲锋的身影。
六年来,武大疆带领志愿者团队寻亲喜讯接连不断,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足迹遍布全省各地,成功为朝鲜开城、江东陵园志愿军烈士、解放太原牛驼寨陵园、郑村陵园、黄坡陵园、安徽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陕西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山西武乡革命烈士陵园烈士、贵州、新疆、四川等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的剿匪牺牲山西省内外革命烈士 ,寻找对接亲人700多例。每一次认亲仪式,都充满着无尽的缅怀。社会各界深受触动,越来越多人加入寻亲队伍。
武大疆用行动诠释着对烈士的深情,他常说:“人活一生,应活出价值和意义。我作为党培养五十年的共产党员,出身军人家庭,追求的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正能量,我虽然老了,但不能落伍,只要身体允许,就要竭尽所能为党和人民作点有益的实事。”武大疆和他所带领的志愿者们让烈士忠魂得以安息,他们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闪耀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无数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李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