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 旅

深挖独特资源 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

——方山县全域文旅融合的思考

□ 张利芳

方山作为一个千年古县,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宝藏。这片土地不仅有壮丽的山川、秀美的景色,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走出了于成龙、刘渊等众多杰出人物。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方山县正以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县为契机,深入挖掘这些独特资源,奏响文旅融合的崭新乐章。

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

雄奇灵秀的自然景观

方山的自然景观犹如一幅雄浑壮阔又不失灵秀的山水画卷。北武当山,以其“雄、奇、险、秀”的特质,屹立于天地之间,享有“三晋第一名山”的美誉。梅洞沟森林公园亦是方山自然景观的一大亮点。这里峡谷幽深,潺潺溪流穿梭其中。森林覆盖率极高,是一处天然的氧吧。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的野生动物在林间穿梭,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吸引着众多热爱自然、追求生态旅游的游客前来探秘。

璀璨夺目的人文资源

于成龙,这位从方山走出的一代廉吏,以其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出仕二十多年,辗转多地,始终秉持着“天理良心”的为官之道。于成龙的故居方山县来堡村保存着他曾经生活过的院落,古朴的建筑风格,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于成龙廉洁奉公、心系百姓的高尚品质,从他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

刘渊,是匈奴的杰出领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经史,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在西晋末年的乱世中,刘渊审时度势,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建立了汉赵政权,成为了十六国时期的第一位皇帝。 在方山,关于刘渊的传说和故事广为流传,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方山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提供了探寻历史的线索。

方山的传统建筑同样令人瞩目。峪口镇的张家塔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代,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大武木楼,这座吕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高层建筑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此外,方山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伞头秧歌、道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民俗文化是方山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

优势与挑战并存的态势

优势

资源独特且丰富多样。北武当山的自然景观在周边地区具有稀缺性,而于成龙、刘渊等人文资源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体系。这种多元性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无论是追求自然风光的游客,还是热衷于历史文化探索的游客,都能在方山找到心仪的旅游体验。

区位与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方山县地处吕梁山脉中段,距离吕梁市区较近,随着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公路网络不断优化,使得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到达方山。这种逐渐凸显的区位优势,为方山吸引周边城市的客源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扩大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

劣势

旅游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尽管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部分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仍存在不足。例如,一些景区的道路狭窄,在旅游旺季容易出现拥堵;停车位数量不足,给自驾游客带来不便;旅游标识系统不够清晰,游客在景区内容易迷失方向。此外,景区的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在档次和品质上也有待提升,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目前,方山县的旅游产品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和体验性相对欠缺。对于于成龙、刘渊等人文资源的挖掘,更多停留在简单的展示和讲解层面,缺乏深度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例如,在开发与于成龙相关的旅游产品时,可以设计让游客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古代廉吏断案的场景。

专业人才匮乏制约发展。方山县在旅游规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旅游营销手段较为传统,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从而制约了方山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机遇

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与转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的需求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转变。方山县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恰好契合了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区域旅游合作前景广阔。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方山县带来了良好的合作机遇。通过与周边城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例如,方山县可以与吕梁市区以及其他周边县区联合打造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将方山的自然与人文景点融入更大的旅游版图中,提升方山县在区域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技赋能旅游发展。方山县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于成龙故居的历史场景,或者在北武当山景区利用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游览服务。

优化升级的策略探究

资源整合与布局优化

深度整合多元资源。对全县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估,以文化为纽带,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将北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与于成龙的廉政文化相结合,开发“登山揽胜,感悟廉风”的旅游线路。游客在攀登北武当山,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前往于成龙故居,感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将刘渊的历史文化与周边的自然山水、民俗文化村落相结合,打造“探寻枭雄之路,体验民俗风情”的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入了解方山的文化底蕴。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依据方山县的地理区位、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构建“一心、两轴、多片区”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一心”即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中心,完善旅游集散、咨询、住宿、餐饮、购物等综合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服务。“两轴”分别为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的旅游发展轴,一条以连接北武当山和县城的交通线为依托,打造自然与文化融合发展轴;另一条以串联各个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村落的交通线为基础,构建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发展轴。“多片区”则根据不同的资源特色划分,如以北武当山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以于成龙故居为核心的廉政文化旅游区,以刘渊相关遗迹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探秘区,以及以张家塔民居、伞头秧歌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的良好格局。

产品创新与升级

开发文化体验精品。深入挖掘于成龙、刘渊等人文资源的内涵,开发具有深度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对于于成龙文化,可以打造“廉吏风云”主题体验项目,在景区内设置古代衙门场景,游客可以扮演官员、师爷、百姓等角色,参与模拟断案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于成龙公正廉明的为官之道。针对刘渊文化,开发“刘渊传奇”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再现刘渊建立汉赵政权的历史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

丰富生态休闲产品。依托梅洞沟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进一步丰富生态休闲度假产品。在公园内建设高端的森林康养基地,提供森林瑜伽、森林冥想、温泉疗养等特色康养项目,满足游客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开发多条不同难度级别的徒步、骑行线路,沿途设置观景台、休息驿站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同时,结合季节特点,开展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赏雪等主题活动,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

打造特色节庆活动。结合方山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举办各类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于成龙廉政文化节”,通过廉政文化展览、廉政主题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弘扬于成龙的廉政精神,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与。举办“刘渊文化节”,开展历史文化研讨、仿古祭祀等活动,展示刘渊的历史功绩和文化影响力。此外,继续办好伞头秧歌文化节、北武当山登山节等传统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活动的品牌效应,提升方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县域内的交通网络。拓宽通往景区的道路,确保道路的通行能力,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能够满足大量游客的进出需求。改善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建设舒适、便捷的步行道、登山道等,方便游客游览。增加景区的停车位数量,合理规划停车场布局,采用智能化的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效率。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对接,开通更多的旅游专线和直通车,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

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提升民宿的内部设施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建设集中的旅游购物街区,整合方山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资源,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旅游商品。优化景区的标识系统,确保标识清晰、准确,方便游客游览。

市场营销与品牌塑造

创新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多元化的精准营销。建立方山县文化旅游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定期发布精美的旅游图片、视频、攻略等内容,吸引游客的关注和互动。与在线旅游平台(OTA)深度合作,推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优惠套餐,提高方山旅游产品的线上预订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推广。

塑造品牌形象。深入挖掘方山县文化旅游的核心价值,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以“廉风古韵,山水方山”为主题,设计统一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突出方山的廉政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特色。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展会、举办旅游推介会等方式,加强品牌推广。在旅游展会上,设置具有方山特色的展位,展示方山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特色旅游商品等,吸引国内外旅游业界的关注。邀请知名旅游博主、网红达人等来方山体验旅游,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扩大方山旅游品牌的传播范围。

人才培养与引进

本土人才培养。加强与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在职业院校中开设旅游相关专业,根据方山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旅游规划、导游服务、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本土专业人才。定期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涵盖旅游服务技能、文化知识、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旅游规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到方山县工作。在住房、子女教育、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为方山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方山县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县,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举措。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实施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策略,方山县有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全域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