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三农

热烈而丰盈的田园画卷

——柳林县推行辣椒玉米“6+2”栽植模式小记

吴家垣村辣椒玉米“6+2”套种种植基地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年轻人,过来,我看看你会锄地了不?”

6月18日早上10点左右,柳林县柳林镇吴家垣村的玉米地里,70岁的张英英老人握着锄头,招呼着前来采访的记者。老人古铜色的脸庞上刻着深深的沟壑,粗糙的手掌布满老茧,却依然灵活地翻动着板结的黄土。记者接过锄头,试着模仿老人的动作将土块敲碎,轻轻培在玉米根部,同时勾开垄沟,让土壤保持疏松。

张英英在一旁仔细看着,不时指导两句:“姿势不对,劲儿没使对地方。”在张英英的耐心指导下,记者渐渐掌握了要领。“会锄地了,可以啦!”张英英满意地点点头,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谈及当下的农事,张英英打开了话匣子:“这天儿太干旱了,好在我们地里有水管可以浇地,水3.5元一吨。我这一亩地,八个早上就锄完了,每天早上七点来,十点就回去,锄三个小时地。”他边说边示范着锄地的动作,将土培到玉米根上,“锄地就是把土培玉米根上,这样既能给玉米保墒,有利于生长,还能顺便把嫩草锄掉。再把壕沟勾开,要是下雨了,雨水就能顺着流。有瞎了的苗,就顺便补个苗。前两天看天气预报有雨,过两天都冒头了。”

张英英的一亩玉米地与旁边不远处的“6+2”套种模式的辣椒种植基地形成鲜明对比:六行朝天椒整齐排列,有的辣椒盛开着了白色小花,行距间套种的两行玉米苗已破土,地膜在阳光下泛着银白的光。

结合农时,不少村民正在地里忙着给辣椒除草、除虫、施肥,做好田间管护,为辣椒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柳林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光照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玉米和朝天椒生长。”农民郭俊珍介绍道,“朝天椒和玉米种植技术简单,管护容易,我们通过扩带距、缩株距、保密度,既保证了辣椒的产量,又多收了一茬玉米。现在这个阶段是进行覆土工作,刚移栽完再赶上一场雨,对咱的收成大有益处。”

近年来,柳林县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摒弃传统的单独种植朝天椒和玉米的方法,大力推行“6+2”栽植模式,即在6行辣椒之间套种2行玉米,并结合地膜覆盖和水肥一体化等有机旱作技术,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业之路。

“以前没有机器,全靠人工栽种,辛辛苦苦一天才能栽一千七八百株。自从有了这个机器,不仅栽得均匀,一台机器每天能栽三万株,成活率还能达到90%。”郭俊珍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朝天椒种植和玉米种植实现机械化、精细化管理,就比如说这个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水和肥料通过管子直达植物根部供给营养,经过近两年的对比试验发现,和传统浇水相比,滴灌技术可以使产量翻一番。”

据了解,目前柳林县浇水管网的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操作,极大提高了辣椒科学化种植水平,也大幅提升了朝天椒和玉米的产量。早在2022年,柳林县就将朝天椒定为重点农业项目,政府每亩补贴300多元,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种植过程中种植户有什么问题随时能向技术人员咨询。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柳林县依托本土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朝天椒种植发展。朝天椒丰收不仅为农户带来经济收益,更在采摘、分类、包装等环节带动了当地就业。周边村民农闲时到种植基地打工,实现家门口增收。

站在吴家垣村山梁上远眺,漫山遍野的辣椒与套种的玉米交织成热烈而丰盈的田园画卷。郭俊珍说:“现在我们不仅种得好,还能加工得好、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