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头条

火种,由此燎原

——来自岚县普明村的报道

2021年04月15日 09:30:09 编辑:

开 栏 的 话

吕梁是革命老区。这里曾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均诞生于吕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吕梁生活和战斗过;以1955年授衔为依据,五十多位元帅、大将、上将均在吕梁留下战斗、生活的足迹。1925年,吕梁第一个党组织——汾阳特别支部创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孕育了吕梁精神、刘胡兰精神等红色文化,吕梁留下了晋绥边区政府旧址、中央后委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等红色遗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全国进行,当此之时,我社党总支策划了“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大型全媒体采访报道活动,在市委史志研究室的帮助下,遴选了100处红色遗址,由“党员导师”带领普通编辑记者,分组深入全市十三个县市区进行采访,报道革命事迹,展示建设、改革成绩特别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成果,以实际行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党的100周年华诞献礼。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在一版、二版等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贺琴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召开。

1939年12月,中共岚县县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岚县普明镇普明村举行。

中国共产党从上海走向全国。

中国共产党的火种从普明燃遍岚州大地。

82年来,普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起谱写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革命火种照普明

普明,是一个有革命历史的村庄。

这里,诞生了岚县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他叫李法喜,1936年入党,担任岚县三区区委负责人,1939年壮烈牺牲。

1936年和1938年,梁鸿基和李贵唐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梁鸿基先后在牺盟会、县农会任主要领导职务,1939年不幸殉职。

1937年和1938年,刘有国和李根红分别参加新四军和八路军。李根红当时只有14岁。

八路军120师进驻岚县后,岚县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1939年冬,具有深厚革命基础的普明村迎来了中共岚县县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岚县县委正式成立,岚县党的事业由此展开。

普明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峰介绍,该村建国前入党的党员就有14人。

刘德兴今年91岁。小时候,他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长大后,他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太原解放战争,建国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荣获三等功。如今,他儿孙满堂,每个月领着6000余元的离休金,老两口日子过得宽裕舒心。

3月25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端坐在炕上,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说:“我现在过着这么好的日子,是以前牺牲的革命同志换来的,可怜了我的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说这话的时候,他眼睛里渗出了泪水,眼神缥缈,好像在追忆他牺牲了的战友。

阳光普照换新颜

“我小时候有讨吃的,现在一个也没有,白面、大米也吃不行。没有一个穷人。”刘德兴离休后,在家乡居住,对解放以后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农村的巨变了然于胸。

作为镇政府所在地,普明村这几年在民生、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以来,改造了饮水工程,村民全部吃上了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自来水;硬化了主街道,并配套建设了雨水、下水工程;将近一半的农户用上了天然气。建成了年出栏24万只的鸡舍3座;修建了一处农贸市场。建设了现代化篮球场、高标准足球场;乡村的居民小区旁边也出现了漂亮的橡胶跑道。

普明村4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在党的脱贫政策的帮助下,得到了实惠。2018年,整村全部脱贫。

李天成生于1946年,他和老伴都患有疾病,失去了劳动能力,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享受社会保障、社会捐赠、产业分红、光伏收益补助等政策,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去年,他老伴更换心脏起搏器,一共花了7万多元,报销了6万多元。

“小时候,几个人盖一床被子,炕上只铺个席子。老的死时,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过去60多岁就是高龄,没有活过70岁的,现在还有90多岁的。”李天成说,“我感到太幸福了。”

党旗飘飘映山乡

走进普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到处呈现着党建文化的氛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语分外显眼。

在一楼的“岚县普明村党建教育展厅”,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峰自豪地介绍该村党组织的发展历程,普明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尽显眼前。

李建峰是201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当时,村里存在不稳定因素,2003年入党、2005年进入班子的李建峰,临危受命,全脱产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他入户走访,沟通协调,很快化解了矛盾。

该村村南普明河畔,有一个垃圾场,影响环境不说,每清理一次还得花费三四千元。村“两委”决定将其改造成农贸市场。两个月后,垃圾清理完毕,三个月后,市场建成,全部出租,为村集体增收11万元。2019年,摊位每平方米10元,现在每平方米20元还租不到。

如何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李建峰又盯上了村民的耕地。该村土地宽广平坦,适合于规模经营。村集体果断流转1000多亩耕地,种植玉米。李建峰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侍弄庄稼。一次,几天不下雨,他急得睡不着觉,头发都掉了不少。土地流转最终收获丰厚,当年就盈余20多万元。村集体给每户发放白面、莜面各一袋。李建峰说:“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值得的一件事情!”

在李建峰一班人的带领下,普明村成为全县有名的好村子。下一步,该村将以“党建强村、网格治村、产业富村、民生立村、文化兴村”为理念,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这个因为村内有“明珠普照”的寺匾,而在明代由川庄更名为普明的村子,在旧社会没有如民所愿,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变成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