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耳“撑开”致富伞
——交城县庞泉沟镇以菌兴业助农增收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七月的庞泉沟,层峦叠翠间涌动着勃勃生机。在交城县顺鑫农林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种植基地,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氤氲的水汽中,一朵朵肥硕油亮的白木耳如层层叠叠的莲花,在吊袋菌棒上舒展绽放。
“你看这木耳,朵大肉厚、色泽透亮,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58岁的采摘工人李月琴熟练地将成熟的白木耳收入竹筐,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抚过菌棒,“我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也不好找工作,现在在合作社干活,一天能挣80元,年底还有分红。不忙的时候还能回家种种地、照顾老小,日子过得比以前踏实多了!”
和李月琴一样,十几名采摘工人穿梭在菌棒行列之间,他们的动作娴熟而迅速,采摘、搬运、晾晒,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白木耳,因其营养价值丰富、色泽和口感独特,被誉为“天下第一耳”。而在交城县庞泉沟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白木耳生长的绝佳之地。这里地处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均气温、湿度适宜,森林覆盖率极高,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为白木耳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再加上多年来成熟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更是让庞泉沟镇在白木耳种植上如虎添翼。
为了将白木耳产业做大做强,交城县庞泉沟镇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产业发展的“组合拳”。
深挖白木耳集体经济潜力,把发展木耳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农业经济”的关键举措。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实现统一经营。这一模式的推行,让农民完成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村民王大柱对此深有感触:“以前自己种地,收入不稳定,遇到灾年还得亏本。现在把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每年有固定的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充分发挥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合作社就像是产业振兴的“主心骨”,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对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合作社运营的集体大棚,为白木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效抵御了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采收出来的木耳品质上乘,每斤能卖到20多元,是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交城县顺鑫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利明介绍道:“我们通过与各地的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木耳的销路。同时,还积极拓展电商渠道,让庞泉沟的白木耳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的木耳基地能顺利创办起来,离不开县农业农村局和庞泉沟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宋利明满怀感激地说道,“作为种植户,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计划打造具有庞泉沟特色的白木耳品牌,让庞泉沟白木耳成为交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棒白木耳,百姓幸福味。庞泉沟镇的木耳产业,不仅拓宽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种植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