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穿越白虎岭 再访苍儿会

□ 李怡萍

2025年10月12日 09:36:19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孩童时代,我常常站在故乡仁岩村广袤的土地上,望着北面十余里处的子夏山发呆,想象着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曾幼稚地问过母亲,母亲只说了一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便又开始低头干活了。想必,年轻的母亲,也是没有去过子夏山的。

子夏山因孔子高徒卜子夏晚年隐退于此,设教讲学西河而得名。上学时,我曾骑行去过子夏山脚下的马西、神堂、孝子渠等村落,一座大山横亘在神堂村后,没法翻越,只得返回。再后来,每当行驶在与子夏山平行的307公路时,探究山后面世界的愿望就愈发强烈。

时值初秋,适逢周六,在同行者的支持下,心心念念的看看山外世界的心愿得以成行。出汾阳城,经汾酒大道与庄化桥交界处,左拐,车子便行驶在前往峪道河的公路上。公路是近期拓宽改造的,路中间增加了彩色旅游线路标志,崭新,蜿蜒着伸向远方。路两边,是峪道河镇的所属村庄和核桃树、玉米、谷子等长势茂盛的农作物。再远处,是绵延起伏的子夏山。

行至金庄村,路变窄了,也陡了起来。同行者介绍:从金庄去往交口村,要爬过一座山,这座山叫白虎岭,过去叫白彪岭,是关帝山林区的一座山脉。到了交口村,就到头道川了。头道川有几个村庄,交口、古池村、闫家庄、马家庄、任家庄等自然村,因为人口少,现在都合并为万宝山联村,隶属于峪道河镇。

公路贴着山,像一条很细的飘带飘向远方。一边是绝壁陡峭的山峰,一边是灌木丛生的山谷,穿行期间,坡陡弯急,得全神贯注,不然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剐蹭事故。对面有车过来时,就得提前鸣笛,在宽阔的拐弯处等候会车。几辆满载软玉米和茴子白的车与我们擦身而过。因为山里气温低,所以这里的玉米成熟得较晚,但是赶上了好行情。

下得山来,但见一大片平坦宽广的田地,绿油油的农作物和各种草们在微风中飘摇,平展如镜的天空蓝得有些清澈。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就是头道川了。头道川源于吕梁山中段的黄芦岭、石桦岩,经拐岭底、交口、闫家庄、王虎岭等村进入文水界康家堡、神堂村而出谷。头道川是古时文水、汾阳至离石的重要通道之一。

眼界辽阔,但人迹稀少。好几个村庄掩映在绿色中,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纵横交错,一切都这么原始,一切都这么原生态。刚刚经历了夏日的炙热,如今阳光正好,远远近近都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多少年来,汾阳人把头道川、万宝山看作是大自然的恩赐。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种植有高粱、玉米、谷子、红薯、土豆等农作物,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村民们用辛勤的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宁静生活。在头道川的绿色中散步,不时见路边有大车在收购玉米,装玉米已不是过去的靠人工装,而是用现代化的输送带传送。

在任家庄村,导航显示离苍儿会直线距离只有五公里。看到苍儿会几个字,潜伏的记忆即刻浮现。

苍儿会,我不只一次去过。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二十年前,一支由文学、摄影创作者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文水开栅出发,沿西峪口、陷家沟、大村,到达苍儿会。那时的苍儿会,还是一个未曾被打扰的安静之地,无论宅院还是村民,都保留着质朴状态,呈现出农耕文明的原始样貌。采风合影留念,体会犁锄耙收割劳作的浓浓乡愁,在意犹未尽中作别,苍儿会便留在了每个人的记忆中。

再去苍儿会,是为了怀念一些时光,或者重逢曾经的自己。在导航具体路线时,显示的却是要么走青银高速,要么走307国道,不建议直线穿越当前山峰。但我们又不忍退回绕道而行。

莽莽深山,峰峦叠嶂,冒着风险,沿着白虎岭林场蜿蜒起伏的山路,向苍儿会方向行进。这条路,比金庄那儿的那条山路更陡,更险峻,以至于开车时手、眼、脚并用,不能有一丝分心。一条窄路,只容一辆车通过,刚走了一会儿,便有些后悔,假如对面来了车怎么办?假如遇到野兽怎么办?假如车爬到半山腰,上不上下不下,怎么办?却已无退路,就那样硬着头皮往前开。深山之中,万籁俱寂,只有车轮滚过的声音。偶有一条小溪从山谷中流出,潺潺水声不急不缓,这是大自然最本真的音律,悦耳润心。穿行在峥嵘突兀的山石之间,路显得越来越陡峭。茫茫林海,心一直揪着,直线距离五公里的路途,我们走了很远,仿佛永远无法抵达。

穿越林场,就是穿越一条时光隧道。苍儿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曾属于汾阳,后来划分到文水区域。我们所行驶的路上,有无数乡民走过的脚步。在那个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的年代,这古道,是真古。从苍儿会到峪道河,到汾阳城,只能靠牛马车或者脚去走。吱吱呀呀的声音,脚步叩着大地的声音,在这寂静的大山中,有节奏地响着。时光游走,湮没了过去,这条山路,却连接着现在和未来,连接着山里与山外。现在交通好了,有了汽车,有了高速,缩短了多少时间和距离。

当导航显示还有五百米下山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心也随之敞亮起来。与头道川一样,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绿色中,苍儿会在不远处静静地坐落着。

苍儿会太安静了,安静得令人不安。几排房屋做了整修,但居住的人很少,人不在,连当初那些农用机械也不在了。在一处院落前,大门用芦苇做了装修,想必是主人想着来一个民宿或者饭店,没有做起来,只剩下一副孤零零的框架,慢慢调零。好多院落的门紧锁着,因为孩子上学,他们搬到了城里居住。稍驻足,看见一两位老人,他们眼神单纯,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们守着老屋,守着村庄,一边过着悠长岁月,一边等待时间,慢慢老去。

站在村中,我竟恍惚起来。二十年时光,仿佛是一下子就流走的。师友们的笑脸,那些瞬间的温暖,都在眼前回放。在此期间,我又去过一两次,是参加苍儿会旅游景区的活动。相比于旅游景区的热闹,苍儿会古村平淡寂静,仿佛旧时光一样缓慢。

在二道川的公路上,一大片格桑花突兀地映入眼帘。红的、粉的、白的、黄的,它们细密地,挤挤挨挨在一起,带给我们满目的欣喜。鲜花背后,是一个村庄。村口立一大石碑,上书大村。大村,我也曾经来过。那次苍儿会之行,午饭就是在大村的村主任家吃的。男女主人以山里人特有的热情招待了大家。虹鳟鱼、山猪肉、木耳、蘑菇等具有浓郁特色的农家饭,给大家留下美好印象。

大村也不是二十年前的样子了。村民们新盖了房子,有的盖起了小二楼、小别墅。在村口墙壁上,还有彩绘。与苍儿会相比,村里人也多一些,大多数村民以养殖肉牛为主业。这是正午,阳光散淡地照在地上。在一户高大的院落里,传来了男人们猜拳喝酒的声音,为这古老寂静的村庄带来一些活泛。

上车,向大村行道别礼,也向那些消逝的时光道别。计划沿陷家沟、红沙沿,穿越子夏山,到南峪口返回。一条条大大的“之”字成为旅游公路的壮丽景观。路很宽阔,明显地好走多了。过去山中信息落后,经济不发达,就是因为路的原因。现在这路,是政府心系群众、惠及民生的富民路。车窗外,是二道川秀丽的景色和连绵起伏的山峰,还有湛蓝的天空下,不断变幻着花样的云朵。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是很难找到这方绿色葱茏,一望无际的山脉的。

从南峪口出来,车子路过神堂、路过马西,行驶在307公路上。我们感叹人是活神仙,一日不见走一千,也感叹不走的路走三回。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就几小时的路程,更别说从头道川到苍儿会了。到山后面看看的多年愿望终于实现。我想回去告诉母亲,山外是川,川后是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再告诉母亲,等深秋了,我带父母从文水南峪口出发,一起去苍儿会,一起去头道川,看层林尽染的浪漫秋景,再从峪道河返回。

傍晚时分回到汾阳城,途经禹门河公园和各个小区,陆续传来了商贩的叫卖声:“玉米,好吃的玉米,万宝山的软玉米......”这声音细腻柔软,是汾阳这方土地上特有的软糯声音。听着这亲切的叫卖声,瞬间,便感觉又到了头道川,一望无际的绿色涌来,空气清新,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