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坡沙棘摇金果 梁梁油松挂翠帘
岚县持续发力打好黄河“几字弯”生态攻坚战
本报讯 (记者 刘少伟) 十月的吕梁山,山风呼啸声渐被沙棘采摘的欢笑声取代。站在岚县大蛇头乡界河口村的山梁上,极目远眺,昔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裸露沟壑,如今被连绵的沙棘、油松织成一幅“绿富交织”的长卷。这幅画卷,正是“三北”防护林工程久久为功的缩影,也是岚县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殷殷嘱托,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交出的一份绿色答卷。
“三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区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横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2.4%。这项始于1978年、规划至2050年的宏伟工程,计划通过八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508.3万公顷,使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从根本上遏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当前,工程已进入第六期(2021-2030年)规划实施阶段,核心任务是集中力量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使“三北”工程进入全域治理、系统治理、攻坚战的新阶段。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岚县,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前沿阵地。自工程实施以来,岚县坚持科学绿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加快老化退化林更新修复,加强治理成果管护,持续巩固治理成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6.7万亩,其中退化林修复1.5万亩、中幼林抚育2.2万亩、草原修复3万亩,林草覆盖大幅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0.6%,广袤的林草植被有效构筑起一道绿色的生态防线。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岚县采取多元模式打出一套治理“组合拳”。通过水土保持林、修筑梯田、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推动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升。
通过减污增绿工程,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提升。据气象数据监测,岚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近三年空气优良天数从313天增加到334天,优良率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同时,岚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抢抓绿色经济发展先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依托33万亩沙棘林优势,全力打造沙棘全产业链条,沙棘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产业覆盖区人均增收5000元。顺便培育了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带动1.5万人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岚县积极探索发展“碳汇”经济,充分激活141.97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和43万亩可开发碳汇林地资源,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9.24万吨,每年产生碳汇收益2924万元,让“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打造“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升级版。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岚县持续多年的绿色接力,为“三北”工程添加了生动的注脚。
“‘三北’工程是一场需要代代相传的绿色长征。我们将继续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持续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在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建设中贡献更多岚州力量。”岚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