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为犁 耕梦乡野
——中阳县张家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高睿的乡村文化实践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李江姗
日前,一场“土”与“潮”碰撞的“村T”大赛,点燃了中阳县的热度。在众多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中,一位年轻人的登场显得格外注目。
他身着笔挺正装,将手中话筒轻握,目光灼灼间,一句“你要写吕梁,就不能只写吕梁……”深情荡开,朗诵声铿锵有力。走在T台上的每一步,都又燃又飒,阔步昂扬。这位气场全开的年轻人,正是武家庄镇张家庄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高睿。
“我认为是得偿所愿了”
“那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我已经与这个偏远的西山村落结下不解之缘。”高睿初识张家庄,还只是一名见习生,当时这个偏远村庄的帮扶单位,恰好是他所在的中阳县房地产服务中心。缘分使然,“在往后的岁月里,我竟然兜兜转转再次回到张家庄”,2022年1月,他正式以到村工作大学生的身份重返这片土地。
如今,已是高睿在张家庄的第四个年头。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他以新时代青年的满腔热忱,全心投入这片土地的基层工作,这里,也渐渐成为他眷念的第二故乡。那条从家出发蜿蜒48公里的山路,高睿已来回穿梭了近四载。
“成为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我认为是得偿所愿了。”他说,“这条道路的选择,源于成长过程中的两件事。”
“小时候不理解母亲只是一名社区服务人员,却总是那么忙碌。”高睿继续说着,思绪已拉回到少年时期,“随着慢慢长大,我理解了母亲的工作,即便是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的一些小事,也让她很有获得感。”母亲的工作点滴悄然在小小的高睿心中埋下一颗“为民服务”的种子。
而这颗种子的真正发芽,始于大学时期: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期间,他从服务同学的具体实践中体会到奉献的价值与温度;大四时在中阳县团委的实习,则成为关键的转折点。那里三位亦师亦友的领导不仅给予他真诚的鼓励,更点亮他前行的方向,支撑着他历经三年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考入基层。
如今的高睿,终于站在了他理想中的起点。这条道路,是发自内心的选择,是对母亲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前辈温暖关怀的回应。
“帮群众办事首先要对得起良心”
初到岗位时,面对堆积如山的资料他无从下手,面对沟通不畅的老一辈村民他焦急万分,于是,他主动学习政策法规、改进沟通方式,打磨心性成为他的“入职第一课”。
渐渐地,“工作越干越得心应手了,和村民的沟通也更加顺畅了。”
“到村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帮群众办事首先要对得起良心。”高睿经常这样说。
一次,他和村民李阿姨发生了一场“盖章风波”。“章坏了,正在刻,得等几天!”高睿在电话里解释道。对方为孩子的助学贷款心急如焚,误以为这是推诿,催办电话变得火药味十足。
“刻好之后我联系您盖!”高睿每次接起电话都耐心解释,但心里也难免委屈。
去政务大厅取完章出来,他第一时间拨通了对方的电话:“您在哪?我带着章去找您!”两人约好见面地点。
当一位身着环卫工服、身材瘦小、面色黯淡的阿姨迎面走来时,高睿有点不知所措,“这与先前电话对面的那个形象判若两人。”更让他动容的是,阿姨从小卖部出来后,手里紧紧攥着两包芙蓉王香烟,非要塞给他作为感谢。
“这烟您拿回去,要么退了,要么给家里人抽!”他语气坚决。望着李阿姨远去的背影,高睿感慨万分。也许那一刻开始,李阿姨的心中便对这位青年干部多了一分信任。
“我坚信,他和别人不一样”
因为自身对于文艺的热爱,高睿积极参加着县乡镇各种文艺活动,并屡获佳绩。他演讲、主持、朗诵,以声为媒,讲述吕梁故事、传播时代强音,获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正是这一份热爱与认可,坚定了他继续以文艺服务基层、以青春奉献乡村的信念与决心。
在今年的“村T”大赛中,高睿依然踊跃报名,以个人选手身份代表武家庄镇张家庄村登台亮相。“平时就喜欢演讲和朗诵,希望借这个机会,展示一下到村工作大学生的风采。”他这样说道。
凭借音色优势和内容契合度,高睿选择朗诵《你要写吕梁》这一节目,“代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站上T台,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实践。”
上场前,好友打趣地问他:“敢不敢上去打个‘卟哩子’?”就这样,毫不怯场的高睿,在舞台上掷地有声地说道:“到村工作大学生,既有文明的精神,更有野蛮的体魄!”话音未落,他即在超有范儿的台步之后利落翻了一个跟头,瞬间点燃全场,赢得阵阵掌声。
正如朋友所记录下的那样:“我坚信,他和别人不一样。”高睿用他的自信与风采,完成了一场精彩的T台演出,也让张家庄村被更多人看见。
平日里,高睿喜欢看书、看电影、写一写影评,“在这个比较浮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看一看书,也算是一种享受。”在他的观念里,工作要认真完成,生活也值得好好对待,他追求的是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不拘于一方小天地。正如他所引用的那句“君子不器”,他向往的是一种更为开阔、多维的生命状态。
这位“文艺范”十足的青年干部,有理想有热情有担当,他以声为犁,耕耘于乡土之间,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谱写着乡村文化振兴梦,在广袤的农村天地间,掀起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热气腾腾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