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银丝织就乡村振兴“致富网”
——汾阳市玉兰村发展蚕桑产业见闻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刘丽霞
在汾阳市肖家庄镇玉兰村的田野上,30余亩桑园铺展着连片绿意,风过时,桑叶裹着清新的草木香漫过田埂。不远处的蚕房里,一张张蚕床整齐排开,雪白饱满的蚕茧缀满折簇,蚕农们穿梭其间,收剪、分拣、装框的动作熟练利落,满室都是丰收的热闹劲儿。
这生机勃勃的景象,离不开村民崔鹏五年的坚守与探索。曾经,玉兰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如今,靠着崔鹏带头发展的蚕桑产业,村子有了特色产业支撑,从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一步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
“春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眼下正是蚕桑生长的好时节,崔鹏种植的第二茬桑叶刚冒出新芽,第一批蚕已经顺利吐丝结茧。他蹲在桑园里,手指拂过嫩绿的新芽:“头一茬桑叶喂完,老枝都剪了,你瞧,这新芽冒得多快。”回忆起初入行时,他只敢试种4亩半桑园,如今规模已扩展到30余亩。除了喂食蚕儿,崔鹏心里还盘算着:“桑叶能做鲜菜,芽心能炒制成桑芽茶,咱们汾阳是厨师之乡,这些都能做成特色食材;蚕蛹还能提取蛋白,往后能开发的门道多着呢。”
养蚕是个精细活,温度、湿度要把控,桑叶喂食得定时定量。崔鹏最初也是个“门外汉”,蚕病防治、桑叶配比都得从头学。他一边查资料、问专家,一边在自家桑园里反复试验,连村里的闲置房都改造成了蚕房,慢慢摸索出“养蚕如养娃”的门道。如今的他,不仅能把蚕的存活率提上去,还靠着自种桑叶降低了成本,成了村里公认的“蚕桑土专家”。
看着蚕房里饱满的蚕茧,崔鹏脸上满是欣慰:“这批蚕养得格外好,茧子又白又沉,收成错不了。”他估算,这次12张蚕能收900斤左右蚕茧,“收完之后先深加工,抽丝是基础,还想把蚕蛹做成特色美食,让咱们汾阳人也尝尝这‘蚕桑味道’。”
2023年2月,崔鹏注册成立了山西玉锦合桑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他看来,种桑养蚕投入不多、见效益快,特别适合村里发展。示范成功后,他索性扩大规模,把“种桑、养蚕、缫丝、深加工”串成了一条产业链,让产业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
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这产业还带来了家门口的工作。桑叶要采摘、蚕房要照料、蚕茧要分拣,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手。“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在这儿摘摘茧子就能挣钱,不用给孩子们添负担。”村民张婶一边分拣蚕茧,一边笑着说,这份工作不仅挣了生活费,还让村里不少老人重新有了干劲儿。
“在吕梁,养蚕曾是件新鲜事,但村民家里大多有闲置房,稍加改造就能当蚕房,正好契合庭院经济的需求。”说起未来,崔鹏眼里满是期待:“我一个人富不算啥,想带着村里更多人一起种桑养蚕,把这产业做起来,让大家都能靠着这‘绿叶子’‘白茧子’多挣钱。”
在村里,崔鹏的桑园俨然成了“绿色银行”,蚕房成了“增收驿站”。一片片桑叶、一个个蚕茧,不仅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更让玉兰村的乡村振兴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织就出一幅桑叶绿、蚕茧白、百姓笑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