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方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以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为载体,扎实开展拥军优抚工作,有效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构建起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浓鱼水深情。
建好阵地浓氛围。聚焦部队急盼、建设急需、官兵急待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服务、强化保障,想方设法为部队开展工作创造更好条件。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余万元对征兵体检站改造升级,有效改善县人武部征兵工作环境。高度重视民兵文化建设,投入50万元兴建民兵文化长廊,积极培塑拥军兴军文化,崇军拥军氛围在方山更加浓厚。大力弘扬英烈精神,投入74万余元对方山县抗日烈士塔进行保护修缮,组织老战士、烈属、学校师生,消防队、武警、社会团体等代表300余人在县烈士墓园举行了刘泽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营造了尊崇烈士的浓厚氛围。
拥军优抚注真情。调整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建立涉军维权办公室,主动当好军人军属的“娘家人”。开展走访慰问,在“春节”“八一”建军节期间,每年都要投入资金开展规模性慰问活动。2022年投入70万元对3000多名退役军人、4个驻方部队、县消防救援大队和受奖的11名现役军人家属进行走访慰问。及时抚恤优待,2022年对“两参”人员、优抚对象、伤残军人、义务兵优待发放补助金、代缴医疗保险等累计1286.5万元,投入3.25万元组织53名8023人员在吕梁市人民医院体检。发放优待证件,印发《退役军人优待证相关知识问答》宣传册,开辟方山融媒专栏,专题宣传解答,广泛发动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采集信息,完成建档立卡2630人,发放优待证2454人;对全县128名伤残退役军人核查和换发残疾军人证,有效维护了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权益。
安置就业促共富。高标准落实退役士兵移交安置工作,设立了移交安置接收专门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实现党组织关系、养老、医保等手续无缝对接。积极搭建退役军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政策、资金、项目等全方位扶持,促进退役军人充分就业、体面就业、高质量就业。开展“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28家县内外企业累计为退役士兵及其他求职者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推荐1名2021年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入职山西黄河防腐绝热工程有限公司,推荐2名2022年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入职方山县职业中学,动员15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参加增驾B本职业技能培训。
军民鱼水谱新篇。按照“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各项制度健全完善、双拥活动坚持经常、军政军民关系融洽、工作创新富有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军人依法优先、军车免费停放等制度,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常态化包联退役军人制度,坚持“政府主导、干部包联、社会参与、全面覆盖”原则,积极推行“12345”工作法,做到了“出现信访矛盾必访、家庭遭遇变故必访、创业就业受到挫折必访、遇到急难愁盼必访”,在关爱中促进退役军人满意度。协调动员驻地军警单位、民兵预备役人员、退役军人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密切军地关系,促进军地融合发展,不断厚植“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成立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深入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志愿服务。2022年组织动员民兵240余人次参加疫情防控卡点值守;针对方山县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灾害险情多的实际,组织55名支援力量在关帝山林局真武山林场开展森林灭火行动演练。
红色资源励后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方山县作为晋绥边区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曾留下了许多革命故事和闪光足迹,贺龙元帅亲手创办并担任校长的随营学校——贺龙中学就位于方山县大武镇;王震将军率领的八路军120师359旅部分首长家属随军来到方山县大武镇杨家会村,创办了子弟学校,后更名为杨家会村“八一希望小学”;位于北武当镇的离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鸦儿崖(新民村),曾经是连接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和华北的重要通道,被誉为通往延安的“红色走廊”。方山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转化成教育后人、激励干部、发展经济的红色文化,逐步打造集红色旅游、党员教育、爱国教育、团建培训等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游,以红色文化营造双拥浓厚氛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方山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不断密切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走好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的赶考路,军民携手共育绚丽的双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