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名校旁,赢在起跑线。”“学区房,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在一些小区售楼部、房产销售的宣传视频中,这类的广告语屡见不鲜。这种关乎家庭教育的社会现象,值得审视。
从颜之推《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从钱氏家族走出50余位院士到梁启超一门三院士,这些文化世家的传承密码,不在于显赫的家世或丰厚的物质,而在于代际传递的精神品格。颜氏家族在千年动荡中始终恪守“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祖训,这种对知识价值的坚守,远比任何学区房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家风建设是润物无声的文明工程。在吕梁,于成龙家族传承“勤耕读、尚节俭,循法礼、孝乡里,廉仕吏、存仁德”的家风,于成龙本人更是以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成为流芳千古的“天下廉吏第一”,激励着后世子孙秉持廉洁奉公、勤勉奋进的精神。安徽桐城传承数百年的张英家族,以“六尺巷”的故事诠释“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精神,将谦逊与包容融入代代子孙的行为准则中,成为邻里和睦、处世豁达的典范。当孩子在廉洁的传承中坚守底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谦逊的力量,在知识的碰撞中启迪思想,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
教育终归要回到“培养怎样的人”这个根本命题。与其在学区房的迷局中耗尽心力,不如重拾“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智慧。当家庭成为道德启蒙的摇篮、文化传承的沃土时,每个孩子都将获得最珍贵的成长礼物——那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自信,是超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更是支撑他们行稳致远的永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