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泥土里的学问 肩膀上的责任 ——吕梁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综合业务培训班落下帷幕 2025年07月16日

七月,吕梁的山坡上,夏意正浓,阳光洒在土地上,孕育着希望。就在这充满活力的时节里,一场关乎乡村“钱袋子”,牵动农民“心窝子”的培训,在中阳县悄然展开,并于7月11日圆满落下帷幕。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业务集训,而是一场扎根泥土的“充电之旅”,更是一次肩负责任的深刻洗礼。对于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这场培训来得恰逢其时。

课堂里的“真金白银”

这次培训的内容深入浅出、贴近实际,农业农村部和省厅的专家来了,“土专家”也来了。他们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验分享。比如,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的秦静云教授在讲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时,没有照搬条文,而是结合真实案例逐条剖析,告诉大家如何用法律条文裁断是非、化解纠纷。特别提到成员资格认定、股权设置、收益分配等条款的适用性,强调法律不是束缚,而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学员们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法律在“三资”管理中的真正价值。

诺豪天成公司的郭琼玙老师则针对新会计制度下的“三资”规范管理,抛出了一个基层常见的“头疼事”:某村几年前修了一座桥,当时是村里能人垫资修建的,后来虽然村里给了对方补偿,但账目一直没理顺,成了个“糊涂账”。郭老师用这个例子,引导大家思考如何通过规范的账务处理,既不亏了集体,也不伤了情谊,更让每一笔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此次培训班正是针对这些“三资”管理中的痛点、难点设计课程,从解读新会计制度到化解土地延包矛盾,省里专家手把手教授系统操作,内容扎实、实用,远胜往年发本手册草草了事的做法。学员们听得直点头,都说这课“解渴”。

“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

开班仪式上,吕梁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小强提出三点希望,其中之一便是“带着问题学”。这句话戳中了学员们的内心。培训期间,最热闹的场景往往出现在课间讨论和互动答疑环节。有的乡镇农经站的同志,拿着本子,围着省产权交易中心的专家咨询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政策,琢磨着自己县里那个长期闲置的村办小厂房,能不能通过产权交易平台,找到合适的“婆家”,盘活资产;有的乡镇会计,结合专家讲的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盘算着自己村里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的地该怎么确权,怎么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

实操课最要紧

过去,有些培训只讲政策不重实践,结果回村后农经干部连资产登记表都填不利索,问题依旧悬而未决。这次吕梁吸取教训,把山西诺豪公司的技术员请来现场操作系统,总算教会了大家如何在监管平台报数据。然而,课程安排较为紧凑,学员能否完全吸收确实是个挑战。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培训班增设了典型案例分享环节,将某地“用集体资金给村民买意外险反被告”等典型事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效果显著。说到底,清产核资才是农村“三资”管理的核心。吕梁去年底查出未登记集体资产超两亿元,有些村连80年代的拖拉机还在账上躺着。这次精准清查课要能教会大家如何盘活闲置校舍、规范荒山发包,才算真正发挥了作用。

此次培训班主办方精心准备,提前联系授课专家并将讲义汇编成册,方便学员查阅记录。大家普遍反映,这次培训不是“走过场”,而是切实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拦路虎”。例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测平台使用率低的问题,通过授课老师的实操讲解,很多学员当场学会了如何录入固定资产、规范合同管理,回去就能派上用场。

泥土里的担当,未来的底气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大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位来自偏远乡镇的农经员在结业感言里说:“以前总觉得‘三资’管理就是收收钱、记记账,现在才明白,这背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这话朴素,却道出了真谛。

这次培训班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吕梁农经干部的心田。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守护好集体的“三资”。可以预见,在这样一群懂政策、会管理、有担当的农经人的努力下,吕梁乡村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