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石的街巷里,每天有上千名快递外卖骑手穿梭奔忙。他们手指在手机屏幕滑过的千百条路线,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烟火;他们肩头扛起的包裹,装着整座城市的烟火温度。不管身在何处,总能遇见一份带着暖意的“正在派送”。
如今,尉汾路“骑手友好”社区,在美好憧憬中应运而生。尉汾路“骑手友好”社区的诞生,以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为导向,围绕“六个友好”标准,以“骑手友好”型社区为核心,打造“一站多点”的友好生态。
在这里,便利服务解燃眉之急,多元关怀暖奔波之心,更让骑手从“城市过客”变身为“治理参与者”;在这里,骑手们既能畅享地图导览、小哥泊位、休憩空间、积分好礼等多重暖“新”服务,更有主题活动、健康咨询、亲子时光、法律咨询等多种惠“新”服务;在这里,点点暖心巧思、件件用心服务,深植对城市多元共生的理解与尊重,真切地将新就业群体聚于党旗之下、暖于关爱之中、融于治理之潮,书写着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生动篇章。
从“门难进”到“路路通”:通行友好打通配送“最后100米”
“以前进小区送单,光找楼栋就得绕 10分钟,现在跟着‘骑手友好地图’走,3分钟准到!”骑手李师傅指着手机里的电子地图,语气里满是轻快。这份由社区党委联合物业绘制的地图,不仅标清了楼栋编号、出入口位置,甚至标注了单元门朝向,成了骑手们的“配送导航神器”。
小区进出友好,开启畅行绿色通道。针对骑手普遍面临的“门难进、楼难找、路难走”问题,由社区党委联合物业打出一套便利“组合拳”:绘制“骑手友好地图”,标明楼栋、出入口等信息,便于快速查找方位。简化通行流程,确保骑手无障碍进入小区进行配送。在门房放置了外卖专用门禁卡,实行即拿即放制度,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在小区规划合理的快递外卖小哥临时停车区,方便骑手停靠车辆、分拣餐品,既能为骑手提供便利,又能引导其养成规范停车习惯,实现小区秩序与配送效率的双赢。
从“临时歇脚”到“暖心港湾”:设施友好织密服务网络
中午2点,外卖高峰期刚过,骑手们陆续走进社区的暖“新”驿站。空调凉风驱散暑气,饮水机旁放着刚灌满的水杯,充电宝插满了充电口,冰箱里还有社区餐厅预留的8元“暖新餐”。“跑了一上午,能在这儿吹吹空调、吃口热饭,比在路边啃冷包子舒服多了。” 骑手张姐边擦汗边说。
阵地设施友好,营造多元暖“新”空间。以骑手实际需求为导向,依托社区、小区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温馨的暖“新”驿站,配备空调、电视、冰箱、饮水机、充电宝以及医药箱等用品,提供避暑取暖、歇脚充电、饮水就餐等基础服务。在社区、小区安装快递柜,解决快递员“最后一公里”投递难题。设置换电站,实现骑手“到站即换”的高效需求,推动电动车充电的安全管理,助力构建绿色便捷的社区配送生态。社区餐厅推出快递外卖小哥8元暖“新”餐,设置“小哥优先窗口”,确保高峰期快速出餐。设立快递外卖小哥专属餐位,无需等候,并结合职业特点延时两小时服务。
让社区餐厅不仅是饱腹之所,更成为情感寄托的避风港。正如骑手王师傅所说:“这儿不像临时歇脚的地方,倒像个随时能回的‘家’。”
从“单向服务”到“双向奔赴”:治理友好激活参与活力
社区分发挥骑手“走街串巷、贴近群众”的职业优势,创新构建“发现—反馈—处置—激励”全链条社区治理模式,聘请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民情收集员”“移动宣传员”将日常配送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社情民意及时反馈社区,并协助开展政策宣传,让更多“头盔”变“头雁”,“蜜蜂”变“先锋”,实现社区治理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
建立积分激励制度,骑手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均可获得积分,依托辖区商圈“积分联盟”,整合商户资源,通过“精准化服务、便捷化兑换、常态化运行”,为骑手提供就餐、理发等专属优惠,激发骑手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共同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真正实现了“骑手服务社区,社区反哺骑手”的良性循环。
从“职业认知”到“价值认同”:社会友好凝聚城市温情
“以前遇到差评,心里又委屈又着急,现在很少有了。” 骑手刘师傅的感受,源于社区骑手专属微信群。社区通过微视频、倡议书等形式,向居民普及骑手的日常:日均工作12小时、雨天送餐摔跤是常事、超时1分钟可能丢半天收入……渐渐地,居民们开始主动说“不急,你慢点”,差评投诉量比去年少了很多。
社区还特意打造了一面“心愿墙”,骑手可随时将需求、建议写成便利贴张贴,工作人员每日收集整理,分类跟进。每月组织“小哥恳谈会”,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度倾听诉求。多方联动议事,推动闭环管理。依托说事议事平台,定期召开“骑手议事会”,联动相关部门及社区商户,针对骑手集中反映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实现诉求有人应,问题有人管,事项有人办。更暖心的是,社区还为骑手子女开设公益托管班,让他们能安心工作,也让孩子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从一张便利地图到一座暖心驿站,从一次问题反馈到一份职业认同,尉汾路 “骑手友好”社区的实践,藏着城市对新就业群体最温柔的回应。在这里,骑手们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家人”;在这里,每一份奔波都被看见,每一次付出都有回响——这里,时刻上演着最幸福、最动人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