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离石区高崖湾五巷的雨幕中,一群身着荧光绿色工装的身影正与时间赛跑——他们是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市政抢险队的队员,正用双手和机械臂,为堵塞的城市“血管”进行紧急“手术”。
“雨再不停,这管道就彻底堵死了!”抢险队员冯建平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着井口向记者介绍。连续强降雨将山上的淤泥裹挟而下,涌入直径600毫米的下水管道,40公分厚的淤积物让管道仅剩20公分过水空间,雨水在井口边缘打着旋,随时可能漫溢到路面。
现场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机械臂如同精准的“手术刀”,伸入井下将塑料袋、树枝等垃圾一一抓取;吸污车轰鸣着启动,高压水流如“冲洗器”般冲向管道深处,将黏稠的淤泥冲刷成泥浆后抽离;队员们踩着积水穿梭在15个检查井之间,用铁锹清理井口周边的杂物,靴底与地面碰撞的声响在雨声中格外清晰。“3到4小时,必须让水流通畅!”冯建平的声音坚定有力。
在这支15人的抢险队伍里,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队长冯建强的手机始终响个不停,他手里的巡检地图上,132条沿山沿沟的管道被一一标注,其中30个红色标记已被划去——那是已处理完毕的堵塞点。“清淤车、抽水车、吸污车就是我们的‘诊疗设备’,哪里有堵点,我们就‘出诊’到哪里。”他指着车队说,这些天队员们几乎连轴转,饿了啃口面包,累了在车里眯一会儿,只为让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中保持“呼吸顺畅”。
雨势渐缓时,高崖湾五巷的管道终于“恢复活力”,积水顺着井口汩汩流入地下。队员们并没有松懈,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抢险点。截至目前,他们已完成近3000米下水道的疏通养护,在易积水区、泵站末梢等“薄弱地段”织起了一张防汛保障网。
看着雨水顺畅排入地下,居民们露出了笑容。这群雨中的“管道医生”用坚守诠释责任,用行动守护着城市的防汛“生命线”,让这个汛期多了一份安心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