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切黄瓜凉欲嚏,厨香正熟长腰米”。天气越来越热,吃上爽口的黄瓜,消暑解热,补充水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黄瓜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地区,约3000年前被驯化。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黄瓜种子,因其来自胡地得名“胡瓜”。后赵皇帝石勒(羯族)因忌讳“胡”字,颁布法令禁用相关词汇。一次宴会中,大臣樊坦巧妙赋诗“玉盘黄瓜”,化解了胡瓜命名的敏感性,自此“黄瓜”成为官方名称。
据《本草纲目》载,黄瓜味甘、甜,性凉、苦、无毒。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能起到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脂、利尿、醒酒、护肝,和预防高血压等的作用。另外,黄瓜还具有减肥瘦身、美容养颜之效。
小时候,村西边就是一大片菜园子地,碧绿的黄瓜、鲜艳的西红柿、肥大的茄子、密密的辣椒、长条的豆角等,宛如姹紫嫣红的大观园。常跟随着大人们上地,他们掐花、施肥、治虫、采摘,我们则守在井水旁,边嬉戏玩耍,边趁没人注意偷了黄瓜吃。那时地头都有一个很大的粪坑,几个人蹲守在粪坑旁,看着井水沿着溪道流过来,用他们拿着的长柄木勺,一勺一勺把粪便舀出来,与水流混合着浇进田里。那气味很冲,在阳光暴晒下愈发刺鼻。大人说:“种地不用粪,等于瞎胡混。庄稼一技花,全靠粪当家。”据说,他们掏粪时难免会有粪星溅出,问什么味道?他们哈哈大笑:“还好,很咸的。”
母家在世时,也把院里的一块空地辟出来种莱,也就二三分地吧,黄瓜西红柿是主角,其它一畦一畦分别栽种了当季蔬菜,一夏天菜蔬不断自产自销,新鲜无公害。女儿刚两三岁,也跟小农民似的,耍土土,摘叶叶,捉虫虫,不亦乐乎。怕晒着,母亲就折一片大的南瓜叶子,盖在女儿头顶当遮阳的,摘一朵黄瓜的小花掐在衣兜里,将黄瓜的圪蒂切开贴在两鬓角,嘴里啃着西红柿四处挂满鲜红的汁液,活脱脱一个“小仙姑”。妻子见状哭笑不得,心疼不已。我却觉得,以泥土为伴长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差不了。
前天下乡,在城东的一片菜地里,遇见一位姓靳的农民,他经营的大棚黄瓜是附近效益最好的。进入棚内,热浪袭人,一架架黄瓜整齐排列,茎技有力伸长,墨绿的叶子攀援向上,黄的小花星罗棋布,碧玉般的黄瓜一条条垂挂着,清凌凌绿茵茵,和着阳光柔和的光线,宛如一幅摇曳生姿的唯美画卷。棚内有两名妇女正在采摘,长有二十多公分的黄瓜或直挺或微弯,顶花带刺,清嫩怡人,被码放在竹筐内,等着客户上门收购。老靳取了一根,用粗壮的手掌捋了一下,递给我:“尝尝吧,挺好吃的。”我本想用纸巾擦一下,又装了回去,一掰两段,塞进嘴里,果真皮脆、肉嫩、汁多,香润可口。
同行的农业部门的专家介绍,老靳肯动脑肯钻研,现己基本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防病防害防冻很有一套,常被请去指导其他种植户。我问效益如何。老靳乐呵呵的说:“只要水肥跟上,自然比露地效益好多了。这不,这几天从早到晚停不下来,每天采摘三四百斤,每月保守也在一万斤左右。”春季他还种植了一茬水萝卜,到十月以后再补种一茬生菜,这样,一个一亩二分的大棚,轮番种植三茬,年收入在六万元以上。“如此高的效益,为什么不连片发展呢?”我心有疑问。老靳则不无忧虑地说:“种地一是辛苦,二是风险大,现在村里五十岁以里的都不种地了,后继无人啊!”许多年轻人嫌干农活又脏又累,宁可打短工或撂荒地,也不愿扛起锄头撅头。和老靳一起搞大棚的十户,己有六户改做其它营生,原来的大棚被拆了铁架子,种上了省工省时的玉米高粱等。
“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过去只有夏季才能吃到黄瓜,价格不菲,如今,温室大棚、地区差异让黄瓜四季不断,司空见惯,据说销量排前三名,凡有菜摊必有黄瓜的身影,夏季饮食也必有黄瓜段黄瓜丝作陪。黄瓜可谓是最平常不过的时令菜、平民菜了。现已有一些观赏黄瓜品种推出,如金童和玉女, 这类黄瓜属“手指黄瓜”和“迷你”小黄瓜类品种, 在北京等大城市有一定的栽培面积, 主要供游人采摘和作为装箱礼品菜配送。
那天家里有客人来,妻子要我买些肉菜回来,临了不忘提醒:“再买两根黄瓜。”我知道,普通食材中黄瓜最能应急了,可凉拌、可热炒、可腌制、可做汤羹及养生饮品等,既能保留其清脆口感,又能与其他食材巧妙搭配。早年间,夏季将尽,把收回的大小不一的“拉蔓黄瓜”洗净,加盐、辣椒,放瓷翁里腌制,酸辣咸甜,可作冬季的小菜。
而酒酣耳热之际。还想多呡一口小酒,便仰仗黄瓜了。典型的是凉拌黄瓜:拍碎切段后,加蒜末、生抽、香醋、芝麻油调味,冷藏后口感更爽脆。蓑衣黄瓜:利用筷子辅助切花刀,淋红油辣椒、糖醋汁腌制,造型别致适合宴客。还有黄瓜粉皮:提前浸泡圆形小粉皮,沸水煮熟,黄瓜或片或丝,佐以葱蒜末香油陈醋,解腻又开胃,百吃不厌。其它还有黄瓜炒鸡丁、虾仁炒黄瓜、黄瓜炒鸡蛋、黄瓜鸡蛋煎饼面粉、黄瓜蜂蜜汁、黄瓜豆腐汤等特色做法。如今的城里,黄瓜的吃法有富贵气了,如烤鸭、烤肉配以黄瓜条,木樨肉佐以瓜片……
“山童分紫笋,野老卖黄瓜。”一幅田园美景跃入眼前,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