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赛选手激情路演。

张倩倩手把手教青年创业者直播。

路演中的“吕梁元素”。

评委与选手互动。

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场。

“双创”在吕梁这样的山区城市,似乎还是一个新鲜词汇。
6月24日,以“汇聚青年双创力量、共建美丽幸福吕梁”为主题的“先锋杯”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晋创谷·吕梁火热开赛。
一位路演选手说,自己的庭院经济菌菇种植能让菇农增收1000多元;还有人可以将被人们看作是喂养牲口的米糠转化为人人疯抢的食用油;一位年轻博士更有意思,以情景化、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新锐女性”身残志不残,她创立的残障人士电商创业联盟,让人类特别样板的他们月入过万不是梦……
事实上,这些都已是现实,尽管台下的观众还在质疑:在吕梁搞“双创”能行吗?
一旁的共青团吕梁市委副书记郭峥却是满脸自信的表情:“行,肯定行。”
壹 为什么行?
行不行?从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郭峥看来,吕梁肩负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任。共青团吕梁市委主动承接青年“双创”火种的传递任务,积极对标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以青年人的视角构筑创新创业环境,建造创新创业先锋,并通过活动组织、氛围营造、资源整合,让吕梁青年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真正形成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真能燎原。“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自2013年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12年里,大赛累计吸引了5000余个项目参赛,超30000名青年参与。这些项目不仅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发展潜力大,而且成功落地与实施后,为吕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如今,“创青春”大赛已经成为吕梁市青年创新创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谁承想,基于智能感知、变频传动和先进控制凡人一项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生命周期服务,可以提前识别异常并预警潜在故障,不仅可以将传统“被动运维”升级为“主动式、预防性”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工业生产的稳定性与效能。
谁敢想,利用闲置窑洞、房屋、土地种植的庭院食用菌,敢于创新“公司+农户”模式,从生产端、技术端、销售端全方位为种植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目前,实现年销售菌棒能够达到2000万棒,销售额能达到4000万元。
谁又会想,一项简简单单的纯手工、天然色素点缀的健康包子、饺子、花馍等面食,可带动40余名脱贫户就业,每个人月收入达到了2000元以上。
……
郭峥的自信就在于各位参赛青年的路演项目不只是停留在嘴上,演绎在舞台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落地项目,而且在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行业能够健康运营,有的小有成效,有的甚至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吕梁学院大三学生王雅宁在柳林县农村调研时,传统灌溉的弊端让她印象深刻:沟灌、滴灌效率低下导致水资源浪费,人工操作成本高不说,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莓品质。王雅宁团队带着研发的草莓种植智能灌溉系统项目,参加了“先锋杯”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它的亮点就在于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活力,用专业术语就是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多层土壤信息采集装置等硬件,结合云计算与AI算法,实现草莓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测与灌溉施肥自动化。
王雅宁的解释是,草莓果实膨大期需水量达80%,传统灌溉要么浇不透,要么浇过量。他们的系统可以根据草莓的生长阶段自动调整,做到精准滴灌。
数据不会说谎。一项数据表明,王雅宁团队带着研发的草莓种植智能灌溉系统项目成功落地,水资源利用率可以提升40%,草莓亩产可以增加20%,人工成本则可以降低到50%。
郝帅是美国留学博士,专攻AI技术领域。他一直觉得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回报家乡。回吕梁创业后,郝帅利用自己的所学成立了山西盛霖集团,并专注于人工智能,新能源,电商以及传媒文旅,专攻文旅和电商行业。
在校大学生能在农业产业方面动脑筋,海归博士愿意回乡为山区文旅产业发展做文章,这是好事,这也应该是吕梁这样的山区城市“双创”发展应有的姿态。
贰 这是吕梁的姿态吗?
是不是吕梁的姿态?在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可以找到解释。
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设置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社会企业四类专项赛,共吸引全市60多名优秀青年的创新创业项目参赛。经过10余天的激烈角逐,10个项目闯进决赛。
“颐脑油梦,核桃油你”“小米油深加工项目”“非遗赋能清香型白酒企业价值升级”“基于大模型的私有化智能知识引擎系统”“未时代家创”“北武当农韵康养谷”“物理智能辅助教学网站建设”“后端数据运维—山西心猿私域品牌管理”,这是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报名表中一些参赛者的路演项目,从这些项目中明显可以看出来,在吕梁,涉及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社会企业等类型的“双创”元素已经不是一张纸,而且都实实在在地落了地。
崔霄涛是吕梁学院高校创业导师、中国创业培训讲师,曾多次担任吕梁市各级创业大赛创业导师、评委。在他看来,吕梁的发展其实一直无法回避一个话题,那就是资源型经济下的创业痛点与平台需求。吕梁的整体环境除经济资源外,其他要素相对滞后,资金与项目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创业氛围比较沉寂。
“即便有成就的创业者,也多局限在小圈子里,缺乏优质的交流平台。其实选手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我们迫切需要常态化、机制化的资源对接平台——无论是行业协会牵头,还是政府搭台,让实业与实业、实业与媒体之间能顺畅交流、互换资源、借鉴模式。”崔霄涛说。但让崔霄涛可喜的是,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选手质量显著提升,这种互补性强的交流价值更大。换句话说,吕梁的“双创”生态环境在改观,在向好向善发展。
记者发现,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人员中,既有年轻的“00后”“90后”,也有“80后”尾巴上的青年人;既有大学生创业者,也有青年农民企业家。优秀的创业项目层出不穷,行业涉及非遗酿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电商平台、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这与大赛设置的四类专项赛高度切合,这些项目中,有的结合当地发展特色,有的顺应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决赛现场中更展示了“百花齐放、精品荟萃”的态势。
“项目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团队的启动资金从何而来?”“与领域内其他项目相比,这个项目的特色是什么?”决赛现场,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评委们针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展开精准犀利的提问和深入细致的点评,并从商业模式和实施方案、企业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打分。
点评犀利,是因为项目真正打动感染了在场评委,打分精准一定是因为项目真正迎合了吕梁的发展。
其实,吕梁需要怎么样的“双创”项目,只有吕梁的实际发展最清楚。但吕梁该有怎样一个“双创”的姿态,还得看每一项“双创”项目是不是真正契合了吕梁发展的实际需求。
叁 实际需求是什么?
实际需求可以在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读懂。
张萱是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一直负责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工作,他认为,创业大赛作为青年创业创新的孵化器,得明白两个核心目的,一是怎么去更好地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再一个就是如何更好地搭建交流平台,搞清楚青年创业者的需求,只有搞清楚了青年创业者的需求,也就清楚了青年创新创业在吕梁发展中的实际需求。
张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做线下销售的李建玉和从事包装设计的曹旭梅通过比赛结识,并达成了发展共识。李建玉的农产品包装存在短板,而曹旭梅正好有设计能力,两人至今仍在合作。在张萱看来,这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带来的“一加一大于二”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样“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成果对于吕梁发展来说却不只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当然这种实际成效,不仅仅得考虑发展实际,还得考虑创业背景、创业环境和创业实际发展情况。
王霞也是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代表,她路演的主题是“坚守六古非遗酿造,铸就高端清香典范”,她的创业项目是父辈发展起来的酿酒产业,在她看来,在如酒业般深厚、讲求时间积淀的传统行业中,青年一代首先该懂得创业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要深刻理解并承接父辈的精神内核与事业根基。她认为,传承本身应优先于创新。创新是年轻人的优势,但唯有先扎实掌握、内化父辈积淀的经验、技艺与核心价值,才能真正理解事业的灵魂所在。
如何更好地吃清吃透吕梁发展对于青年创新创业的需求,王霞的理解是要有“种子发展”思维,真正挖掘具有真实生命力、扎根实践并能切实解决问题的青年创业项目。她认为,每一个参赛项目普遍潜力深厚,且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大部分已超越构想阶段,正在实践落地中,所以要承载希望与力量,推动积极变革的源头活水,精准挖掘并培育了真正具有成长性的优质项目。
“种子发展”的本质是发现、培育并赋能那些源于实践、志在解决真问题的青年创业力量,并通过搭建务实的支持体系,让这些充满希望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吕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郭峥再一次抛开了话题,他认为,新时期,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版块、重要引擎。吕梁团市委要做的就是着力深化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枢纽的品牌建设,构建载体孵化,项目发现、同台竞技、跟踪培养、青联汇聚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将更好地将党委关怀传递给广大青年,将青年向上向善的力量团结好、凝聚好。
事实上,外出吕梁籍青年正密集奔赴回归,吕梁各地奋进奋发的优秀榜样“百花齐放”,他们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已经在开放、青春、向上的环境中角逐,并实现梦想。
肆 “人才回流”是本
从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能看到不少回流人才。
海归博士郝帅算得上是其中一个。他创业前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走访了吕梁的农村、企业和政府部门,了解乡村旅游和电商发展现状和需求。郝帅的公司与农户的合作,通过网络达人走进农村、走进农户,在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同时,推介文旅路线,实现了“文旅+电商”的有机结合。
这就是人才回流的直接效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从第一届至今,已累计吸引5000余支青年创业团队参赛,涌现出了一大批思维活跃、敢于挑战、走在前沿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全市青年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奠定了基础。
这一基础看似不起眼,但是对于履历的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小事。
2021年底,曹旭红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吸引广大大学生回乡创业。她认为,年轻人只有先奉献自己,才能成为村里的带头人,否则人才建设无从谈起。乡村振兴需要情怀驱动,更需要持续的人才输入。曹旭红的“书山包子”项目就是与村干部、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探讨出来的结果,“书山”的寓意就是包子就和书香一样,让它香满方山。目前,该项目可解决40余人的就业问题。
车海亮是吕梁学院的一名教师,他在开展科学教育公益活动中,他依托科学教育开展创业项目,深度融入青年双创工作,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与前沿的科研经验,将科学教育资源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核心内容,打造出兼具教育性与创新性的科学教育服务体系。
张倩倩的人类特别样本电商创业联盟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模式。特别是在人才振兴方面,该项目培养了一批掌握电商技能的新农人,这些残障青年主播既是本地人才,又能通过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这些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建立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为吕梁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而且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
以赛促发展,以赛聚人才,以赛兴产业。这其中,“人才回流”才是根本,要谈发展的事情,首先要看通过这样一场青年赛能不能真正聚集到人才,只有人才真正有了用处,产业才有发展出路。
新时期,如何让有志青年可以放心安心真心留在吕梁创业,这也是共青团吕梁市委需要考量的现实问题。
“只靠‘情怀’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将青年人才“流量”变“留量”,做好栖息的环境,凤凰才会在吕梁大地上起舞。”郭峥真诚相约吕梁籍青年,以及在吕梁奋斗的各界优秀先锋,以“双创”为舟,持续服务青年梦想、人才追求、城市发展。
图片由共青团吕梁市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