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八路军主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总政治部一部分、八路军一一五师、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晋西南区党委相继进驻孝义,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孝义的抗日工作蓬勃发展起来,赢得“抗日模范县”之称。
1937年10月,为开辟晋西抗日工作,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率八路军总部一部分来到孝义,派出工作队分赴各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动员青年参军参战,迅速打开了孝义抗日工作的新局面。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普遍建立,中共孝义县委(对外称“八路军孝义地方工作团”)也在这时建立。
1938年5月,杨尚昆、林枫等率中共晋西南区党委来到孝义。在中共晋西南区党委的领导下,孝义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把抗日救亡工作推向高潮。这一时期,孝义先后成立了“战斗剧社”“《战斗报》社”,创办了“民族革命初级大学”,建立了县政府抗日游击队。孝义境内,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相争积极报名参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抗战初期两个月时间就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八路军炮兵团、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补充团输送3000余名新战士。1938年9月,孝义一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扩军500人的任务。那时孝义全县人口不到十三万,十五到四十岁的人约五六万,但这个时期参加到抗日武装部队、牺盟会、各区抗日组织等加起来有一万人之多。
1940年10月,转战在汾阳边山的洪赵总队连续遭到日军围剿、扫荡,部队在战斗中消耗很大,严冬已到,部队换不上冬装。坚持在孝义的地下党组织得知情况后,冲破重重困难,组织发动群众秘密缝制700套冬装,用毛驴驮运,夜行昼伏,穿过封锁线送到部队。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年在晋西南的八路军主力的后勤供应,以至北方局、晋西南区党委这些机关的给养,主要靠孝义人民负担。
石像村是当时孝义人民抗战的一个缩影。抗战初期,全村百户人家,计600口,就有108人参加了抗战,后来被追认为烈士的有23人,这些参战人员有的参加了抗日决死队,有的参加了八路军,有的参加了牺盟会,有的在抗日民主政府工作,有的在村搞支前工作。13岁的冯万金当了决死队的通讯员,是年龄最小的一名;年近50岁的冯治忠,在民主政府当了炊事员;皮影老艺人冯廷荣相继把四个儿子冯进文、冯进武、冯进川、冯进山送上抗日前线。全村形成了“各户皆抗日,无人不抗日”的局面。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傅立民亲自将“抗日模范村”的锦旗高高挂在石像村。
本期资料提供:孝义市委党史研究室(孝义市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