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冯松:舞台为阵,抗战洪流中的剧社坚守 2025年07月31日

冯松,1923年生,山西孝义人。1937年抗战爆发,年仅14岁参加牺盟会,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1940年编入“七月剧社”,同年冬至1942年春,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返回晋西北后任“七月剧社”编导。

1938年2月,孝义组建牺盟工作队,年龄最大未超过20岁,最小者仅8岁,多数为15岁左右的少年。他们在街头讲演,表演街头话剧、活报剧、唱歌、跳舞,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动员青年农民参军。当时,孝义县武装有游击队,舆论工具有战斗报,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还需要一支文艺宣传队。因此,县委决定,立即将“牺盟工作队”改为文艺宣传队,划归县游击总部政治部所辖,由县长傅立民同志具体组织领导。为了使宣传队能掌握文艺业务、开展工作,一九三八年七月,宣传队赴申家庄师政治部“战士剧社”受训,为期三个月,通过学习,学员们思想也有了较大提升,宣传队改名为“战斗剧社”。返回兑九峪后,适逢“八一三”全面抗战纪念日,举行全县群众大会,由战士剧社、火线剧社(六八五团)、解放剧社(游击三团)进行汇演,整个水峪沟人山人海。大会上首次挂起了缝着“战斗剧社”字样的幕布,演出了舞蹈和话剧“还我的孩子”等。至此,孝义抗战队伍中流传出一个顺口溜:“孝义人有三宝,剧社、报社、游击队。”

1939年,反共摩擦愈演愈烈,红色的战斗剧社自然是顽固派打击的对象,经常受到顽固分子的无理挑衅和监视。2月,县委决定将战斗剧社的名称收起,采用阎锡山惯用的民族革命口号,改为“民革剧社”,转移到临县阎锡山第四专员公署,转入地下活动。1940年春,民革剧社到了兴县水磨滩,为即将召开的边区参议会演出,同时晋西地区文艺界联合会也正在召开成立大会,剧社派陈平、冯松2人为代表参加会议。4月,民革剧社决定赴延安学习,中共晋西区党委宣传部派褚凤岐同志到剧社宣布命令:民革剧社与七月剧团合并,因“民革”二字系阎锡山的牌子,不能继续使用。

1940年秋,八路军集中兵力,向占据华北地区交通沿线的日寇以及在根据地“扫荡”的鬼子,展开出其不意的“百团大战”。七月剧团奉晋西区党委指示,到三分区临县、离石前线去参加火线慰问演出与宣传,在临县城一连演出了四天,接着剧团又到碛口镇、三交镇等地演出,慰问参加和支援百团大战的军民和伤病员,宣传这次大战日军的意义和胜利喜讯。所到之处,都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同时也鼓舞激发了军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很多的城市宣告解放,但是缺少干部,为此,上级领导决定将七月剧社撤销。出于革命的需要,大家坚决服从命令,随军参加解放绥包战役,后来又奔赴四川,不少干部进蓉城,开始了接管城市的工作。

之后,七月剧社调归七军政治部领导,在七月剧社建社13周年之际,中央军委下达命令,第七军和第一高级步校的建制取消,七月剧社也随之宣告结束,光荣完成了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冯松是剧社编导,夫人吕光是剧社演员。他们是从晋绥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文艺战士。他们历经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和作战部队一起出生入死,仗打到哪里,剧社就跟到哪里,为战出征,从不缺席,与晋绥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