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夏日的交口县,阳光炙烤着街道,外卖骑手的保温箱在车流中穿梭,快递员的三轮车碾过湿漉漉的树荫——这些奔波在城市肌理间的新就业群体,近来常常被一股温暖包裹。从反诈课堂的欢声笑语到议事厅里的热烈讨论,从亲子互动的眼眶泛红到心理疏导的会心一笑,这座小城正用一系列“接地气”又“有温度”的创新举措,为他们编织起一张立体服务网,让“家”的归属感悄然生长。
不久前,交口县物流园里一场“物流园反诈盾牌”活动热闹开场。30余名快递从业者围着情景短剧笑得前仰后合,剧中“虚假客服理赔”“订单异常退款”的桥段,正是他们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骗局。分组PK“拆弹”游戏里,有人差点“中招”转账,惊出一身汗后反倒把“三不一多”原则记得更牢了。活动后,《快递行业防骗手册》出现在物流园公告栏,企业微信群里也定期推送防骗知识,连外卖骑手都能跟着“蹭课”。这场由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社工机构打造的趣味课堂,让生硬的反诈说教变成了人人参与的互动游戏。
“以前总觉得我们的声音传不出去,现在真能为大家办实事了!”外卖骑手李姐的话里满是激动。今年6月启动的“晋心服务·‘新’火相传”民意征集活动中,62份问卷里“增设临时饮水点”“优化小区停车规则”等诉求被一一记录,形成的《需求报告》直接送到了相关部门案头。7月的新就业群体代表选举现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们通过分组讨论、无记名投票,民主推选出3名“代言人”。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这条民意“直通车”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声音正被认真倾听。
“平时忙着送件,陪孩子的时间太少,总怕错过他的成长。”快递员张哥的困惑,在云梦社区的“亲职教育小组”里找到了答案。在这里,7名快递员家长与6名社工学员组成“成长搭档”,6节课程从破冰游戏“我的家庭画像”到“正面管教”实操训练,一步步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家信撰写”环节,不少家长红了眼眶,张哥在信里写道:“原来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玩具,是我每天能多陪他读10分钟书。”社工们也在互动中收获良多,“以前总觉得要‘教育’家长,现在才明白该陪他们一起找办法”,这种“双向成长”让“工作忙”不再是“育儿难”的借口。
对网约车司机赵师傅来说,山西医科大学师生带来的心理团辅活动,像一杯及时的“心灵冰饮”。“跑单时遇到差评,整个人都蔫了,今天才算学会跟自己和解。”压力测评量表、情绪管理漫画、积极思维卡牌……专业又有趣的形式让大家放下了戒备。“亲友支持”分享环节,有人说起“暴雨天客户一句‘注意安全’”的温暖,有人聊起“孩子画的‘爸爸是超人’”的感动,现场掌声此起彼伏。活动后统计显示,超90%的参与者表示“掌握了调节情绪的小技巧”,这份来自校地合作的“心灵SPA”,为高压下的劳动者注入了温柔力量。
高温持续的日子里,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送清凉的身影。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总工会等部门,将包含防暑药品、凉茶、遮阳帽的礼包送到快递员、环卫工人手中。“这藿香正气水来得太及时了,刚才送完单浑身都湿透了。”快递员小陈擦着汗接过礼包,额头的汗珠混着笑容滚落。环卫工人刘姐捧着礼包感慨:“这不仅是东西实用,更觉得我们的活儿被人瞧在眼里、记在心上。”除了物资慰问,政策层面的护航也在持续推进,为烈日下的坚守增添了更多踏实。
从权益保障到情感关怀,从技能提升到价值认同,交口县的这些创新举措,就像细密的针脚,将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发展紧紧缝在一起。当奔波的脚步有了停靠的港湾,当疲惫的心灵能被温柔抚慰,归属感便在一次次互动中悄然生根。在这座小城里,新就业群体正真切感受到:他们不仅是城市运转的“摆渡人”,更是被这座城市深深牵挂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