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杯,结节全消”……诸如此类披着“健康秘方”外衣的信息在社交平台上频频浮现,其真伪难辨的迷雾中,潜藏着带货导流乃至欺诈诊疗的陷阱。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自媒体医疗科普立下规矩,以“准入”“内容”“监管”三道严关精准发力——这是对伪科普的“手术刀式”清理,更是重构健康传播生态的深刻契机。
伪科普如病毒般蔓延,其害甚于猛虎。它们或夸大其词,将普通食品包装为“神药”;或假借科学术语,炮制伪理论迷惑人心。更甚者,编织所谓“神医”神话,将患者诱入诊疗骗局。这些内容不仅窃取公众信任,更可能因误导而延误真正救治时机,使健康风险雪上加霜。当“健康焦虑”成为流量密码,伪科学便以“为你好”之名悄然侵蚀着人们身心安宁的根基。
《通知》以“准入”、“内容”、“监管”三重严密防线,直指伪科普的病灶核心。“谁在说”的准入严控,将规范科普主体的资质,让专业权威成为健康知识的真正信源;“说什么”的内容严管,则要求科学论证、信息溯源,确保每一条信息经得起推敲;“怎么说”的监管严把关,强调平台的审核责任,为信息传播的堤坝筑牢防渗漏屏障。这三重关卡环环相扣,旨在从源头截断伪科普的滋生与蔓延。
然而,构建健康清朗的传播生态,非一时之功,也非一方之力所能完成。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枢纽,必须肩负起主体责任,让审核机制真正成为伪科普的过滤网;科学工作者和正规医疗机构则需主动“下场”,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专业权威之光照亮认知盲区;而每一位普通网民,亦需提升科学素养,对“速效”、“神奇”等话术保持警觉,让理性思辨成为辨识真伪的利器。
这场真科普与伪科学的赛跑,是一场关乎社会信任与公共健康的持久马拉松。当权威声音占据主流,当科学光芒刺破伪科普的迷雾,我们才能为公众的健康认知筑起坚不可摧的堤坝——唯有如此,科学之光才能照进每一个健康焦虑的角落,让“真科普”真正跑赢“伪科学”,为公众健康筑起最坚固的认知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