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寒,暖先至”,近期部分县市主动对接气象预报,在持续降温来临前提前启动集中供热,还明确提前时段不额外收费,这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民生担当,不仅暖了居民的家,更暖了群众的心。
提前供暖看似是“多走一步”的小事,实则是民生保障的大事。低温天气不等人,老人孩子的御寒需求不等人,管网调试的准备工作也不等人。那些提前行动的县市,以“预判”代替“等待”,用“主动服务”替代“被动响应”,既考虑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又兼顾了收费公平,把民生工作的精准度、及时性落到了实处,让“保障”二字不是停在文件里,而是变成了居民家中实实在在的暖意。
反观一些“无动于衷”的地方,面对同样的降温预警,却迟迟没有动作,说到底是民生意识的“温差”,是服务群众的“惰性”。或许有人以“未到规定供暖日”“管网调试没完成”为由搪塞,但相较于群众的御寒需求,这些理由显然站不住脚——既然其他县市能提前启动且保障质量,为何偏偏这些县市“动不起来”?是没把群众冷暖放在优先位置,还是缺乏统筹协调、主动作为的能力?
民生工作没有“标准答案”,但“群众满意”就是最低标准;供暖服务有“规定时限”,但民生温度不该被“时限”框住。提前供暖“不涨价”的做法,已经划出了民生保障的“合格线”,那些仍在观望的县市,不该再等气温再降、群众再盼,而应主动对标先进,赶紧行动起来,把滞后的“暖意”补上来,让所有群众都能在降温天里感受到同等的民生温度,真正把民生保障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