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筑牢防汛“数字屏障” ——吕梁水文监测人24小时坚守战洪峰 2025年10月21日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国庆以来,强降雨持续侵袭我市,交城县柏叶口水库上游河道水位急剧攀升,防汛形势紧张。从黄色预警拉响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的工作人员靠专业能力和坚守,在雨幕中记录下一组组关键数据,为下游防汛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雨袭汛起:205毫米水情触发橙色预警

这场秋汛的“警报”,早在10月7日便已拉响。当日22时,新一轮强降雨突袭,雨势急、持续久。据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站长苗小俊介绍,截至10月10日15时,累计面平均降雨量已达179毫米,为水位暴涨埋下隐患。

据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提供的每日水情预警报告显示:10月8日10时起,水库上游河道水位与流量同步飙升。21时36分,双家寨水文站实测流量突破102m3/s,超出100m3/s的警戒流量。“数据就是命令!”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第一时间发布洪水黄色预警。

汛情仍在加剧。10月9日15时42分,双家寨水文站传来紧急水情——实测流量达205m3/s,不仅超出200m3/s的保证流量,更较平日流量激增40倍。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当即上报市水利局,触发洪水橙色预警,下游交城县及柏叶口水库的安全,被推至防汛一线。

雨夜逆行:田间河畔的“数据攻坚战”

10月10日15时,雨幕未歇,记者跟随市水文站工作人员冒雨出发,奔赴防汛前沿。行车途中,雨水不断模糊车窗,站长苗小俊的电话始终未停,同行人员向记者解释:“气象预报显示降雨将持续到12号,今天雨势没减,必须去现场应急监测流量,不能有丝毫马虎。”

17时,一行人抵达文峪河石沙庄村段沿岸。刚下车,河水奔腾的轰鸣声便扑面而来,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泥沙翻涌向前。工作人员迅速打开设备箱,熟练地组装仪器、校准参数、固定支架,指尖在按键上快速跳动,几分钟后,屏幕上的数据让人心头一紧:“当前河段流量达180m3/s,是平时的22倍多!”与此同时,另一位工作人员崔冰操控着无人机升空,雨水早已浸透他的衣服,紧紧贴在后背,但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屏幕的航拍画面上。“你看这里,水流冲击着河岸边坡,无人机能帮我们清晰观察下游水势,为监测提供更全面的依据。”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坚定。

天色渐暗,雨势愈发猛烈。18时30分,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另一处监测河段,泥泞的河堤让每一步都格外吃力,几人的裤脚早已沾满泥水。豆大的雨点砸在监测设备上,发出“噼啪”的声响。

“河面宽度约67米。”工作人员郝浩雯向记者展示仪器屏幕,苗小俊站长在一旁强调:“每一组数据都要经过多轮核验,哪怕差0.1m3/s都可能影响防汛决策,必须确保精准传递到各级防汛部门。”此刻天已黑透,雨淅淅沥沥裹着凉意,河岸边应急灯勉强照出一片亮光,每一位水文监测人员,他们脚踩雨鞋、身披雨衣,帽檐压得低低的,或蹲身盯仪器读数,或俯身调支架,雨水顺着衣领往下淌也没分心,紧张忙碌地与汛情抢着时间。

灯火通明:监测室里的“24小时守护”

19时,记者随工作人员返回水文站监测室。这里灯火通明,屏幕上的水情数据不停跳动,与室外的雨幕形成鲜明对比。值班人员王震宇紧盯电脑屏幕,手指不时在键盘上敲击,记录着水情的实时变化。“根据自行走雷达波测流仪测验,当前实时流量为130m3/s,”王震宇接着说,“但雨还没停,后半夜流量可能还会变化,我们得一直盯着。”一旁刚从河边桥上回来的队员,还来不及脱掉湿漉漉的雨衣,冻得直哆嗦,只能捧着保温杯猛喝几口热水,目光却还时不时飘向屏幕上的水情数据,生怕错过关键变化。

从10月7日强降雨以来,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全员始终处于24小时应急值守状态:日间冒雨奔赴一线勘测,深夜在监测室紧盯屏幕记录数据,凌晨顶着寒风外出监测流量。他们的脚步,穿梭在雨幕中的河堤与灯火通明的监测室之间;他们记录的每一个水位数值、每一次流量变化,都化作下游群众安全的“防护盾”。

在这场秋汛考验中,吕梁水文监测人用专业与责任,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水文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