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三农

郭燕燕:从“树疯子”到“枣状元”

郭炳中

看着丰收在望的大红枣,郭燕燕喜不自胜。 郭炳中 摄

这个“超级黄金周”有的人很忙,临县克虎的农民郭燕燕就算是很忙的人。

10月2日,是国庆假期的第二天,记者驱车来到优质红枣大镇克虎,走基层,访枣农。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走访红枣种植大户、号称“枣状元”的郭燕燕。

现年46岁的郭燕燕,在克虎“名声比钱大得多”,家喻户晓,很好找。

秋雨淅淅沥沥时大时小,记者一路问询,没费周折,便和郭燕燕碰了头。

黄河岸边缀满果实的红枣林里,来自对岸的四五名佳县熟客,冒着秋风细雨,你摘我装,帮衬着郭燕燕采摘熟透了的优质大鲜枣。

不一会的工夫,四大袋达400斤的红枣,便装上车辆,2400元现金塞进了郭燕燕的腰包里。“这两天天气不太好,影响了不少生意,但每天还是应接不暇,来的都是客,不能慢待,不能因为天气原因,砸了牌子,坏了名声。”郭燕燕累并快慰地说。

“雨水与汗水交织,泥泞与收获同在。”为了能让客人及时取走红枣,郭燕燕每天都要很早就和妻子来到枣树地里,采摘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

郭燕燕人如其名,为人做事有几分女性的矜持,但对种枣树管枣树,却表现的相当热烈和执著,人送外号“树疯子”。

出生在黄河岸边,红枣让他家世世代代过着虽说贫困,但能穿暖吃饱的日子。

郭燕燕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孩提时代,一次百年不遇的黄河大洪水,冲毁了村里人赖以生存的数百亩枣树滩地。看到村民们呼天呛地,悲催凄惨的样子,郭燕燕暗下决心,黄河水冲走的,一定要让黄河还回来。

成年后的郭燕燕,学得一手高超的木工活,还擅长油漆工艺,依靠这两手“看家本领”,常年在县城有接不完的活,后来又跻身省城太原,闯出了更广阔的市场,可以说赚得“盆满钵盈”。

到90年代后期,不到三十岁的郭燕燕的存款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已然进了村里的“富人圈”。

按理说,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初出茅庐便能混得“堆金积玉”已经不错了,如果继续“高歌猛进”扩大再生产,可想而知前景一片大好。

然而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从小与枣和枣树结下“不解之缘”的郭燕燕,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放弃了“风生水起”的事业,360度大转身,又回到了克虎村治河滩,种枣树。

事情缘于1999年春,在太原与一名作为老乡的政府官员的“点拔”密不可分。长谈中,那位老乡说,面对“三农”严峻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做出重大调整,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三强调。

谈话中,郭燕燕嗅到了党中央重视农业的“重大利好”。

“是把洪水冲毁的河滩变成良田,发展优质红枣林的时机到了,我要兑现承诺了。”郭燕燕暗自思忖道。

说干就干,从2000年开始,先后四年,边考察边施工,发明了“群石别河”的治黄“绝招”,筑起长达500米,宽7—9米的堤坝,然后“筑巢引凤”,巧妙利用黄河水泥沙大的特性,依靠冲积,成功治理出近百亩黄河滩地。

与村民“分享”的同时,在属于自己的50亩滩地上,如愿以偿地种上了1000余苗由他潜心研究的“临黄一号”红枣树,每年收入将近10万元。

十七年里,为了栽枣树,治河滩,郭燕燕不惜债台高筑“倾家荡产”,先后投入了100余万元,其中的酸甜苦辣艰难险阻自不待言。

“郭燕燕现在名气很大,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把挣了的钱全部扔到枣树地里了;郭燕燕同时很‘富有’,全临县的枣农都在学习借鉴他的成功经验,‘粉丝’无数,受益无穷。”村主任郭丽鹏感叹地告诉记者。

郭银虎现在经营着郭燕燕治理出的10亩黄河滩地,栽着300余苗“临黄一号”红枣树,年均收入两三万元, 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了好日子。

“郭燕燕真是个拼命三郎,他节衣缩食生活简朴,嗜树如命,活脱脱一个‘树疯子’,说到种枣树他甘愿倾尽所有,说到帮乡亲义无反顾,出钱出力出技术,从不讲价钱,四邻八乡的枣园里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作为受益者的郭银虎满怀感激地告诉记者。

事实上,受益者又何止郭银虎一人、克虎一村。郭燕燕研究的“临黄一号”在临县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推广。从2011年开始,郭燕燕在自己的红枣生态园为全县培育提供了60多万“临黄一号”新品种接穗,有时还无偿帮助当地枣农嫁接。仅今年,他就为全县红枣林提质增效提供了20多万“临黄一号”新品种接穗。

“‘临黄一号’个大质优抗裂果效果非常好,今年红枣收成不好,但‘临黄一号’依然果实累累,产出了‘状元级’的大枣,一斤能卖到6元钱,收入十分可观,这都是郭燕燕的功劳啊。” 种植大户郭平生边说边拿着大枣赞叹不已。

十七年含辛茹苦, 郭燕燕从“树疯子”华丽转身为“枣状元”,他学科学用科学、为全县红枣林提质增效精心培育出“临黄一号”抗裂果新品种示范基地的典型事迹,震撼了许许多多的人。

位于半山腰郭燕燕简陋的窑洞里,墙上张贴悬挂的奖状、锦旗、合影照片满满当当,省市县乡的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来了,四面八方学习考察的枣农来了,东西南北“慧眼识珠”的客商来了……记者从郭燕燕一张张乐开了花的相片上,仿佛感受到了临县红枣光明灿烂的前景,分明觉得临县枣农脱贫攻坚的希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