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郑惠月 图/苏彦云 杨晋钰
“我相信命运,但我更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命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一家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韦东平坐在自家土窑洞的炕沿上,轻轻松松地就做出了这道选择题。
笔者眼前这个43岁的中年男人,是前山乡韦家湾村民韦东平,他肤色偏深,身形干瘦,刚刚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时却显得很矫健,有活力,是一个七口之家的主心骨。他家院落依山傍水,房前屋后山花怒放,枝头绿叶茂盛,五孔砖口土窑洞打扫的干干净净,院子里三轮车和大玉米棒子摆放的整整齐齐。见我们去了,一家老小热情地迎了出来,催我们快到窑里避暑,展示了农家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和实在好客。
20多年前,他父亲因公受伤,一条胳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仍坚持不给国家添负担,没鉴定伤残等级,没要过一分补贴,全靠自家砸锅卖铁治病,给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那时起,刚20出头的韦东平就暗下决心,要扛起这份责任,担起家庭的重担,靠自己的努力给全家人好的生活。“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靠天吃饭,没有种植技术,也没有养殖技术,日子一直过得很穷。”于是,他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妻子负责在家种那几亩薄田和照顾老人,日子虽不富裕但能过得去。
“刚出门打工,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很重的体力活,扛水泥,沙子,搬砖,累不说,收入还很低,一个月省吃俭用存不了大几百。”韦东平回忆着过去打工的日子,“但是那样的收入仅仅够维持家用,随着几个孩子慢慢长大,我的压力越来越大。”基本无法带来经济收入的土地、家里大小的支出,加之长期干活导致的顽固腰肌劳损治疗费用,让一大家的生活,苦不堪言。
即使在日子最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坐、等、靠、要”的想法。一个父亲的责任和压力无法隐藏,不曾认命且勤劳肯干的韦东平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于2012年贷款10万元在自家玉米地上盖了两个简易猪舍,买了三十几头猪仔,想着来年卖个好价钱。结果,天不遂人愿,13、14连续两年,猪肉价格持续下降,需求市场低迷。不仅如此,他虽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在养猪这方面,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猪场效益不高,贷款也还不上,“一场好梦”匆匆醒。2015年,经村两委研究、村民评议确定韦东平一家为贫困户。
“是党和政府及时的帮助坚定了我的信心。”韦东平说,“政府给了一万元的帮扶资金,还免费提供培训,我在养猪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都可以请教专家。经过系统培训,我不仅了解了相关政策,而且还系统地掌握了养猪的先进技术,太受用了。你看去年,我卖了60头猪,一共赚了5万多块,我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离院子不远处就是他口中的猪场,大约有300多平米,根据不同猪龄、类别,猪场被划分成了仔猪舍、母猪舍、育肥舍等,还专门安装了猪用自动饮水装置和自动下料槽,每天早上来一个大清理保持干净卫生,每天中午定时给猪冲澡降温。“我现在还处于学习阶段,慢慢地把剩余贷款还清了,想要再扩大一点,我和妻子还年轻,不怕吃苦,多挣点钱,让辛苦一辈子的老人过几天好日子,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韦东平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笔者想说,上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从以前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也能跟别人一样过上想要的日子,韦东平一家努力生活的样子,让我相信,命运真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