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咱老百姓享受的红利还真不少!

□ 本报记者 王一格 通讯员 冯新舒

普惠政策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兜底线、保民生的基本措施。中阳县积极落实,由相关部门牵头,会同乡村两级及时足额将各项普惠政策落实到位,确保这些政策到村到户,精准覆盖到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高兴地说:“咱老百姓享受的红利还真不少!”

通过产业发展、生态营林、金融扶贫、光伏扶贫、转移就业和政策兜底六项措施增收,实现短期增收措施与中长期增收措施有机结合,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至少享受到其中三项以上优惠政策措施,依靠稳定的收入增收脱贫。实施9000亩核桃提质增效工程;依托厚通、紫云等10个合作主体带动959户2056名贫困人口发展养殖产业;运用金融贷款近3000万元入股或自主发展;鼓励全乡100名贫困人口参加护理护工等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中阳县下枣林乡通过实施四大增收工程,实现全乡864户1775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巩固584户1877名已脱贫人口的脱贫成效。

推进特惠政策全面提标,解决贫困群众“减支”问题。投入800万元左右,通过落实省委、省政府“双签约”、“三保险”、“ 三救助”政策、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补充商业保险、对特困家庭特殊救助、优化服务平台四项措施来破解“因病致贫”问题,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能看得起病。投入1200万元左右,解决上学支出大、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问题,实现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投入318万元,提升对持证残疾人的生活补贴,实现全县所有残疾人基本生活有保障。投入2.08亿元,通过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和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好金融扶贫政策,加强资金整合,争取全年发放贷款达到1.5亿元,破解“缺资金”难题。通过整合农民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护工护理培训等资金、项目,加大核桃种植、特色养殖、电子科技等技能培训,实现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其中护理护工培训达到800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破解“缺技术”难题。通过土地、生态林、经济林流转和托管等方式,使缺少劳动力的家庭获得一定的收入,提高联动发展的能力,破解“缺劳力”难题。通过优先安排扶贫项目资金、连续享受扶贫优惠政策、优先发放小额贷款支持、给予脱贫退出示范户精神物质双重激励、大力宣传脱贫退出户先进事迹等办法,提高内生发展能力,破解“缺动力”难题。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解决硬件达标问题。对照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标准,在确保贫困村水、电、路、网、卫生室、文化场所等6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达标的基础上,实施农村党建活动阵地、红白理事会、路灯设施配套和农村环境整治4项提档升级工程,通过“6+4”项目,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行动,加大电网建设投资改造力度,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改善贫困村交通条件,抓紧实施村通互联网工程,抓好村级卫生室达标建设,提高村级文化场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