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 贺秀琴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数学这门课程也是很多学生眼中的“老大难”课程,由于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大,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望而却步。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从课堂入手,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协调性,提升学习氛围,即在使教学具有更为和谐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现结合自身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阐述点滴看法。

一、以生为本

在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对学生主体性进行剥夺的情况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创造更为和谐的气氛,就需要能够对以往教学局面进行积极的转变,即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以此在正确对两者定位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课堂和谐性以及教学价值。在新课标要求中,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提出了要求,即其在课堂中以主导角色的定位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合作、交流以及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也正是根据这种要求,就更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积极合作使学生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

如在“对称图形”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轴对称具有联系的图形、事物等进行播放,以此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带动,使其能够在生活熟悉的事物中更好地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特点进行把握。之后,教师则可以对学生安排任务: 首先让学生取出一张纸,将纸进行对折后,再在对折的部分夹上复写纸,并在纸上根据轴线画出半只蝴蝶,在绘画完成后对其进行观察。当学生对完整蝴蝶图案进行观察完毕后,则要求其在改变方向的情况下再一次进行折纸,并在之前图形上描图之后进行观察,由其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以任务的方式完成自身的课堂指导任务,使学生全程独立,这样学生则能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点进行掌握,进而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变形过程,在这种观察、实践以及归纳等活动之后,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

二、创设情境

要想使数学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知识、生活背景等具有关联的环境进行创建,保证通过该环境的创设使其能够具有更好的学习情绪。现阶段,很多数学教师都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情境教学方式进行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因此使情境教学成为了现今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亮点。而为了能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就需要教师在对该情境教学法进行良好的应用的同时,将更为具体、形象的事物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以此使学生能够在具有良好学习兴趣以及知识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如在对“不等式”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运动会的跨栏项目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运动员跨栏时的动作对“不等”的概念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不断引导,使其能够在观察、比较、思考以及归纳的过程中对我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等关系进行探索,并逐渐使其能够感受到,不等式就是为了对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不等数量关系而产生的模型,是对不等式进行体验、经历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对这部分概念具有良好的感悟之后,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不等式概念进行自我建构,并将不等式的知识正式为学生进行讲授。在此种和谐情境的创设下,学生则能够更有兴趣、更为主动地完成不等式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现今,更是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对该教学理念进行积极的贯彻。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由于数学这门课程具有的技术性、抽象性较强,一个班级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往往会具有着不同的水平以及学习效果,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分层教学方式的应用更好地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与重点,在该知识点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对教学目标进行区分: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能够对勾股定理概念进行默写,并能够对部分较为简单的题目进行解答,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求解等;对于数学水平一般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在对基本定理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而对于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多为其提供一些具有难度的勾股定理题目。通过这种不同教学目标的设置,则能够使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身最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对该方面引起充分的重视,以和谐教学方式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离石区袁家庄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