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时事·广告

守住这片山

他们翻过山坳陡坡,走过荆棘小路,也许在外人眼中,这些场景可能显得稀松平常。然而,在这些驻村帮扶干部身上,却肩负着石楼县1.2万贫困户步入小康的艰巨使命。脱贫攻坚所带来的变化,不仅改变着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同时也将他们个人的命运与这个伟大时代紧紧相连

□ 邸燕琼 白杨 霍丽汀

天下黄河第一湾,石楼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奔腾的黄河在这里展现出自己温和平静的一面。黄河西麓的石楼县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时至今日,这里还流传着“天生石叠似琼楼,谁料殷商在此兴”的历史追忆。

走进这座县城,与辉煌秀丽的历史风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里集中连片的贫困乡村。由于没有工业与产业的支撑,石楼县的经济总量一直在全省末位徘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真正成为了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重中之重。

吕梁山脉将外界与这里隔离开来,绵延的大山仿佛让人相信,即使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山也依旧无处不在。

半个多世纪前,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正是在这片山发起了改变中国革命的伟大东征,打响了北上抗日的关键战役。如今,时光流转,还是这片山,精准脱贫、决战贫困,这里又打响了决胜小康的脱贫攻坚战。

站在全县的脱贫攻坚作战图前,一个个贫困村被涂上暗红色。而就是这些红点背后,是中央、省、市、县共98支扶贫工作队、300余名工作队员,在全县1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扎实笃行的默默背影。“县级领导至少包扶5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至少包扶4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至少包扶3户贫困户,普通党员干部至少包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至少包扶1户贫困户”的“54321”工作模式,从这里出发,覆盖全县。

许多人说石楼县地处偏远,深度贫困。然而,有一个人却认为这里极度富裕,大有可为。这个人就是来自团中央的帮扶干部郭连乐。

每当走进密林深处,一处处天然养蜂基地就会映入眼帘。由于没有过度开发,这里的空气、森林、水资源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正是由于环境的得天独厚,使得石楼蜂蜜无论在纯度和口感上都比其他地区略胜一筹。

初到石楼的郭连乐,在经过一番细致考察与思考后,决定以团中央的名义带头,将石楼蜂蜜放上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郭连乐一方面引进深圳企业在石楼注册成立山西善农蜂业有限公司,在“公司+合作社+蜂农”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下,善农蜂业订单收购10万斤原蜜,直接帮助83户贫困户增收30余万元。另一方面,针对石楼蜂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缺失等现象,郭连乐着手建立“一乡一品”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立了“甜蜜网事”品牌。 一张看不见的网却成就了看得见的甜蜜事业,互联网的应用不仅有效破解了农村电商“走出去”的问题,更实实在在为贫困户减少了运行成本。有了成熟稳定的脱贫模式,昔日贫瘠的山村开始有了新的颜色,“互联网+扶贫”,让石楼的各种土特产借助这双翅膀,飞出了大山,向外界诉说着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

灵泉镇薛家垣村,成片的优质核桃是这里最大的特色。石楼种植核桃的历史十分悠久。然而,因为地处山区,这里长期面临特产卖不出特价、有高产量无高产出的尴尬困境。再加上村里长期缺乏劳动力,核桃林的管护力量显得捉襟见肘。面对这些与贫困息息相关的问题,让汾阳医院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张守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定要让家乡的特产走出去,要让核桃有卖点,有特色,让外面的消费者来一起分享石楼核桃的生态价值与健康理念。张守宝一方面积极联系农科院,实施高接换优、嫁接改良核桃树品种,另一方面加大核桃林管护力度,2016年,完成村内1000余亩核桃林的科学管护。小小的核桃在他手里,从无人问津的小特产变成了石楼脱贫攻坚的大产业。

截至目前,薛家垣村利用核桃林收入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大约70余亩核桃地,分别承包给4户农民15年,共收承包费20万元,这笔费用实现了全村村民医保费用全覆盖。在这里,优质核桃成为了薛家垣村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脱贫致富,关键要靠产业带动。这是晋能集团扶贫工作队队长刘金虎经常提到的一句话,这个不善言辞的扶贫队长从简短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坚定与期盼。

义牒镇石家坪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山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74户,贫困人口494人,工作队驻村以来,以第一书记刘金虎为队长,和工作队员一道认真调查研究,为当地“找贫根”“换穷业”。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在石家坪,刘金虎依托晋能集团在光伏产业扶贫上的优势,多方争取协调,主导建设了200kw光伏电站一座,这座电站从设计施工到高标准完成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电站并网发电后,不仅成为了吕梁区域内的标杆样板工程,更是帮助石坪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初期带动约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

与石家坪光伏项目同样具有带动作用的,是位于义牒镇褚家峪村的生猪养殖带动计划。

连排猪舍,布局有序,养殖生产,井井有条。如今,猪舍建造已初具规模,从高处俯瞰,这里仿佛是山坳间绽放的一朵娇艳花朵。

然而,两年前,就当温宏征决定以养猪产业带动全村脱贫时,遇到的却是“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自我期许,无人认同,无法想象这个已接近知天命年纪的中年男人需要跨越如何艰难的内心挣扎。面对融资难问题,温宏征和当时的第一书记郭军一起以自家房产为抵押,以集体经济的名义贷款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后又自掏腰包,主动垫付10万元猪苗钱,帮助新生的猪场渡过难关。

随着猪场的顺利运行,最初的蓝图逐渐变为了眼前的现实。通过与大象集团合作,“集体经济+公司+贫困户”的扶贫带动模式开始显现。有了温宏征的示范带头,贫困户们也打消顾虑,以每人3—5万元的贷款注入猪场日常运转,筹建之前遇到的资金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截至2017年10月,猪场已成功出栏1150头生猪,生猪均重268斤,纯收入25.6万元。在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的同时,贫困户每年可从投资中获得分红与股息。投资全部返还后,股份自动转为原始股。

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模式,使得贫困户摆脱了土地羁绊,开拓了眼界。在石楼,产业扶贫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位于小蒜镇王家畔村的貂场、位于龙交乡麻庄村的驴场正在建设施工。“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在渐渐鼓起的腰包间,切实体会到了产业脱贫所带来的希望与喜悦。

精准扶贫,千帆竞发。因户施策,对症下药,以“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为引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7年全县有22个贫困村,9000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从郭连乐到张守宝,从刘金虎到温宏征,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石楼脱贫每一点进步背后都映衬着300多名扶贫干部匆忙的身影与无限的热爱。一双旅游鞋、一个草帽、一个文件包,是他们最朴实的写照。“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工作在基层,奉献在农村,身体的,生活的,扶贫攻坚的使命宗旨将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位队员的生命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还是那片山,朴素、厚道。

还是那片水,包容、不息。

昔日,在高山与深沟面前,苍凉、贫穷、落后好似大山的群雕,让人心生窒息。

而如今,满眼苍翠,层林尽染,让人心生梦想,望眼欲穿。

扶贫路上,他们永远泥土满身,永远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