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时事·广告

教育办到群众心坎上

□ 任静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报告给教育事业的新定位、新目标。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对好学校、好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由于学校承载力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受制于班容量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遇见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这是教育发展中的普遍矛盾。

如何解决有限承载力与“好学校”“好老师”之间的矛盾?孝义的答案是,改革办学体制,合力办学植入“共享”基因,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交流机制,植入“流动”基因,打造“魅力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改革办学方向,植入“灵魂”基因,创办“一人一艺、人人成才”的特色学校,实现成才渠道多元化。如今在孝义,“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的愿景正在变成美好现实。

植入“共享”基因——

“动车组”代替“火车头”,合力办学催生优质教育资源

多年前,孝义市崇文街小学因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吸引了当地无数家长的目光和脚步。然而,由于学校承载力有限,并不是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崇文街小学。为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2011年8月,该市集团化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城区实行紧密型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模式,先后组建崇文小学教育集团和孝义六中教育集团,实行一个法人下“八统一”管理;农村实行“学区制”管理和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由中心校校长兼任乡镇所在地小学校长并对所辖小学和教学点实行“六统一”管理;城乡间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打破校际和城乡分割,以城区学校为龙头形成九个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发展共同体,实行“双交流、四同步、五共享”的运行机制。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这三种办学模式改革确实是缓解“择校热”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缓解“择校热”这一目标,建构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办学新范式,受到全国多方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胜溪新村九年制学校校长杨建文坦言,集团化办学给学校打开了一扇窗,学校发展像装上了“引擎”,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维的挑战、更深层的变革,特别是激发了教师“破”的勇气与“立”的智慧,学生活跃了,家长认可了,生源也保住了,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7年7月山西中考揭榜时,胜溪新村学校就读的王敏更是取得了全市中考榜眼的好成绩。家长们纷纷坦言道:“我们选择胜溪新村学校,主要是考虑学校教学质量好,办学水平高,学校管理好,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也能升入好高中。”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孝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将一所优质学校变成一群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牵头学校和成员学校不仅仅是一种支援和受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辐射引领下协同合作的关系。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在城区,原本相对薄弱学校青年路小学、振兴街小学等在办学评估中迈入优秀行列;实行集团化办学三年后,孝义六中班容量由集团化之前的75人降到55人,而原本薄弱学校的八中班容量由不足40人提高到55人;崇文小学教育集团所属的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安居街校区班容量由30人左右提高到50人,在校学生由730人增长到1300多人,处于城郊新建的永安路校区由建校时的82人快速增加到1800多人,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新名校”。在农村,一大批学校快速发展,赵家庄小学由2012年的320人增加到2016年的1370人;胜溪新村近三年的普通高中达线率分别为63.2%、70.3%、77.4%,阳泉曲初中则达到75.3%、76.8%、78.8%,完全可以和城区学校相媲美,第十一中学、大孝堡景虎小学等一大批学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实现了学生的“回流”。各学校紧密交流合作,形成了多元共进的“多赢”格局。

植入“流动”基因——

众人拾柴火焰高,聚焦教研课改打造“魅力高效课堂”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师资均衡,教师交流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教师交流不仅意味着工作环境的改变,更意味着家庭、交通、居住及人事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动,教师交流一度成为各地教育的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如何让教师真正实现交流,让“新鲜血液”为学校教育注入活力?

孝义市在充分调研全市85所各级各类学校,充分考虑6642名在编教职工、72320名在校学生实际情况并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立足实际,政策引导,积极稳妥,讲究实效”的教师交流原则,树立了“送教下乡”和“进城游学”的理念,实行“校长城乡双向挂职交流,城区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农村青年教师回城跟师”三种交流方式。新聘教师732名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至少任教6年,有效解决农村学校结构性短缺和年龄老化问题。让城区学校副校长挂职农村学校校长,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移植到农村学校,同时让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挂职副校长、教导主任,实现工作能力快速提升。截至目前,该市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校长在城乡间挂职交流,每年有超过20%的教师在城乡间交流。仅最近一年来,第八共同体就组织校长工作例会8次,组织学科教研、同课异构、共同备课等教研活动50余次,组织学生参加共同体活动6次。真正将城乡学校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实现了城乡发展同频共振。

办学理念必须根植于课堂教学。“好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应是教研专家和教育专家;不仅要引导学生求知、会学,还要引导学生求法、学好;教育教学中更注重生成而不仅仅是结果。实现这一目标,唯有深入研究。”该市分管教学研究的教育局副局长樊世孝介绍,通过集团化办学和校长教师队伍交流,共同体教研组和名师团队已经成为撬动集团各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力因子,成为不断孵化、催生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力量。

老师“下海”,学生“上岸”。为减轻学生学业课业负担,解除教师教学困惑,孝义市大刀阔斧进行教研课改,“人人搞研究、人人做专家”,将总课题细化到各学科的不同课型,提出了127个子课题,以小课题研究推进大课题突破,打造“魅力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孝义九中“三段四步”语文导学模式、“三图法”地理导学模式,崇文街小学识字课“四步教学法”、精读课“四段式教学法”等等,经过改革,孝义市探索出24种课型、33种教学模式和策略,各学校都开发出了适合学科、课型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课改模式,总结提炼出低负高效的教学模式群,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2012年4月,孝义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区域课改“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区域”;2012年10月,刘开瑜老师在“全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中和国家级特级教师吴琳老师同台讲课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获得参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2013年10月,张孝萍老师在“第十二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中现场执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据世界》一课,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誉,获得组委会讲课一等奖……多年的实践让孝义课改硕果累累,受到了全国的关注与好评。扎实的课改也助推孝义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中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吕梁第一,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由2010年的1810人增长到2017年的3268人,净增1458人,连续7年以200人速度递增,达线率达到51.8%,远超全省平均达线率,高考达线人数在全省县域处于领先位次。

植入“灵魂”基因——

让教育回归本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所学校的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神,一所有灵魂、有精神的学校才能立得稳、走得远。教育的均衡发展绝对不是“千校一面”同质同化发展。实施特色教育,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全面推动教育均衡、优质、高位发展,让孩子享有七彩童年,夯实孩子人生底色,是孝义教育多年来持之以恒的思考与探索。

2011年,孝义启动“特色学校”建设,立志打造孝义教育品牌,让每一所学校因特色而不同。从2014年的“一校一品”到2015年的“多元发展”,从2016年城乡学校社团活动遍地开花,再到如今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孝义的特色学校建设是一年一个脚步走出来的。在办学实践中,振兴东街小学的“书香校园”,司马初中的“阳光教育”,青年路小学的“生命教育”,中阳楼初中的“成功教育”,赵家庄小学的“责任教育”、金晖小学的“自主教育”……义务教育更加个性化、特色化,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同操同唱同阅读、课本剧展演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一校一亮点、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崭新局面。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终落脚点无疑是学生发展。为此,孝义从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才为出发点,开发出了一整套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与学生成长需求相对接的“菜单式”校本课程,将选择权还给学生。

金晖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开设有艺体类和学科拓展类115个“菜单式”社团项目,每周一至周四开设,每个孩子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每学期都能申报两种社团。

学生冯麒安还参加了全国第七次少代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聆听了习总书记的教诲并合影留念。在全省少先队代表的选拔推选中,他能脱颖而出不仅因为学业扎实,很大程度上也受惠于学校社团的培养,他会街舞、善演讲,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

如今,在孝义,规模以上学校的校本课程多达几十种,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成长需求,舞蹈《春之韵》等数十个文艺节目、300余人次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振兴街小学在“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暨RoboCom国际公开赛”中获二等奖;府西街小学机器人代表队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7赛季世界锦标赛上荣获两个一等奖;青年路小学足球队、孝义六中足球队、孝义中学男足、孝义二中女足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尤其是孝义中学男足、孝义二中女足连续四年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取得名次。依托特色学校建设,孝义教育人逐渐尝到“甜头”:孝义小子辛鹏凭借足球特长踏入清华校门,还有56名学生通过足球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孝义的武术、乒乓球、跳绳、科技等诸多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上屡次获奖。厚实的基础教育,让孝义学生的出路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