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三农专刊

石楼县:青山绿水中上演脱贫大戏

本报讯(记者 马龙 通讯员 赵良琼)穿行在冬日里的石楼县义牒镇,随处可见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很多农户的屋顶、废弃的宅基地上都“种”着不用浇水、不惧寒冷的“铁杆庄稼”———光伏发电。据悉,2016年石楼县结转的光伏电站已并网1MW,2017年建设的18个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3.1MW,将带动62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石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与全国同步小康对该县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庄严的承诺。2017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绿色生态立县、红色旅游兴县、特色产业富县、脱贫攻坚强县的目标,以超常之力攻坚克难,破解难题,狠抓落实,在青山绿水中上演脱贫大戏,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深学细照,确立“做”的标尺,攻坚深度贫困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全面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确保了全县攻坚深度贫困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二是积极践行省委骆惠宁书记提出的“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理念,反复讨论研究并出台了县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和《全力实施“三五工程”攻坚深度贫困行动方案》两个方案,形成了全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33项和全力实施“三五工程”攻坚深度贫困的15项目标任务,推进全县攻坚深度贫困的举措更加有力。三是全县上下按照“学通、弄懂、做实”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同时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面铺开了脱贫攻坚“冬季对标”行动,坚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超常规推动,创新“优”的机制,攻坚深度贫困举措不断强化。该县积极创新生态建设脱贫模式,统筹“治山治水治沟”,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绿增收互促双赢;大力实施“三个一”农业产业脱贫项目,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推动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县有主导、村有主体、户有产业;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自然村搬迁调整扩大,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后续产业保障等各个环节工作同步推进;推动实现了光伏扶贫资产收益全覆盖,2017年9月以来,实施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光伏工程模式,全面铺开了村级全覆盖14MW的联村式、单村式光伏发电站;积极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输通贫困户转移就业渠道。

聚焦民生,树立“实”的导向,攻坚深度贫困基础不断垒实。一是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启动并运行了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依托汾阳医学院在石楼驻村扶贫的有利契机,积极沟通对接,构建了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汾阳医学院“三位一体”的诊疗体系;成立了医疗集团,有效整合县乡医疗资源,全面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二是落实了十二项教育扶贫政策,全面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并广泛开展贫困大学生助学活动。三是深入落实兜底扶贫政策,出台了《关于提高农村低保及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的通知》,开展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落实补差救助工作。四是实施五大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贫困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整体脱贫步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做到城市、乡村一盘棋,科学布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缩小城乡差异。

全面从严,形成“干”的态势,攻坚深度贫困活力不断增强。一是着力加强党建促脱贫,层层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和清单,有效防止了责任挂空挡;全面提升改造村级活动场所“让党旗飘起来”,铺开了“村村响”无线广播覆盖工程“让喇叭响起来”;全面实施贫困村集体收入“破零”工程“让村集体富起来”。同时各基层党组织坚持每月10日固定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好“干部下乡帮扶月”活动。二是统筹各方帮扶力量形成合力。坚持“六个帮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三是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严格监督执纪问责。

展望未来,石楼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攻坚深度贫困的各项工作实践中,全面推进五大重点,补齐五个短板,强化五个保障,坚持先难后易、精准发力,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把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真正激发出来,把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啃下“硬骨头”,攻克“难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