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中阳县的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包扶工作队驻村搞调研、争项目、办实事,扶贫干部们常常利用节假日时间走村入户访民请、听民心、解民困。而作为脱贫的主角,贫困户们在想着什么,他们的生活是否已经有所改变?近日,记者走进中阳县一些贫困户家中,听大家聊脱贫,谈致富,讲述新年新愿景。贫困村民们一致认为,只要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张立光:
依靠勤劳手 过上好日子
早起,喂牛、喂鸡、出工,2017年最后几天的生活与往常无异,从琐碎的农活开始。进入2018年,张立光一家就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让他对新年的到来更加期盼。张立光是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村石板上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神经病,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因为地处高寒山区、世代低产出的农耕让他的生活十分贫困。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政府加大了扶贫的力度。
“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能领到600块钱,村里非常支持我发展养殖业。目前我养了6头牛,签订了金融贷款50000元的带资入企的合同,还把3000元产业激励资金入股冠元亨养牛合作社,每年分红3000元。”回想着2017年的改变,张立光坦言说道。
“这些扶持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2018年,我要努力发展养殖业,赚更多的钱。我相信,靠着勤劳的双手,我一定能闯出一条致富路,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张立光自信满满。
王喜平:
种下经济林 增收有渠道
“对老百姓来说,利益很大,田间不用管理,腾下时间来种菌棒,双向收入,林上有核桃的收入,林下有蘑菇的收入,这算下来最少收入7000元。”中阳县金罗镇姚家岭村绿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喜平信心满满地说。
结合中阳县“核桃富民”战略优势,2017年王喜平创新食用菌种植模式,以低成本投入在核桃树下种蘑菇。“按一亩算,我投资3000菌棒,每个菌棒成本3元,一亩的成本9000元,收入平菇能摘7000斤,按市场保守价每斤2元,收入14000元,去掉成本9000元,纯利润5000元,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一笔很好的收入。”
党的好政策让老百姓、贫困户多了增加收入途径。中阳县不仅海拔低,气候温润,阳光充足,而且农民人均拥有核桃面积两亩,发展林下食用菌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步我将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并进行大面积推广,组织广大农民学习这一技术,从而不断增加大家的收入,让林下经济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新渠道。”王喜平对自己的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刘卫军:
学习新技术 走上致富路
一年前,家住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村的刘卫军因常年双腿疼痛症状,正常走路都要靠拄着双拐,经过诊断,最终确诊为是股骨头坏死,手术费用需要14万余元,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刘卫军只能靠服用一些止痛药来缓解疼痛,病一直拖延着。去年,在全县脱贫攻坚全面打响以来,刘卫军在驻村帮扶单位、包联企业、帮扶责任人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于5月份已经顺利进行了手术,有了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
时隔半年,记者再次见到刘卫军的时候,他的身体基本恢复,已经能够摆脱双拐行走自如了,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之情。一个憨厚朴实的小伙子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但是从他几句简短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对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们的无比的感激之情。
“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养好身体,学习一门技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重新撑起这个家庭,争取早日走上致富路。”听村干部说,脱贫后政策不变、措施不减,刘卫军已在脑海中勾画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看着刘卫军走路摇摆的身体和他对生活的满意,突然觉得,这个冬天很温暖。
据了解,刘卫军所在的弓阳村也专门设立了慈善基金,用于深度贫困群众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而且率先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将被救助者报销后的医疗费用重新纳入慈善基金账户,从而用于救助更多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众。
截至2017年底,中阳县30个贫困村将整体脱贫退出,11610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全县的87个行政村将面临着极为严格的验收考核。让全体国民享受改革的成果,2018年,还会有更多的惠民政策改变着贫困人口的生活。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有温度的民生举措,2018年,值得群众期待。